遼夏金瓷器鑒定——遼夏金瓷器特徵
遼夏金瓷器鑒定——遼夏金瓷器特徵遼代是十世紀初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遼代制瓷業是遼代手工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遼代設窯燒造瓷器,大約始於遼太宗朝(公元938--947年),據史料分析其制瓷工匠應來源於遼軍進入中原進行侵擾時從中原各窯口虜獲的,並極有可能是來自中原的磁州窯和定州窯。遼代瓷窯現已發現有七處,其主要窯口分布情況是:
(1)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的林東遼上京窯;此窯以燒造白黑釉瓷器為主,也有極少綠釉器,器物胎質細白,釉較薄,光亮而溫潤。
(2)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南的赤峰缸瓦窯;此窯所燒器物品種較多,以白釉瓷器為主,單色釉、三彩釉、茶末綠釉較少。白瓷器胎白而微黃,雜有黑點,大多施有化妝土。據其產品分析,此窯應為遼代官窯。
(3)今遼寧遼陽市東太子河岸的江官屯窯;此窯是以燒造白釉粗器為主的規模較大的民窯,其黑白釉器胎質灰白粗糙,往往有紅黑雜質細點,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
(4)今北京市西郊的龍泉務窯;此窯所燒瓷器結好,瓷化程度較高,除燒白瓷外還燒褐釉、黑釉、豆青釉及三彩釉。
遼代陶瓷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兩大類。中原形式大都與同時代中原器形的樣式一致;契丹形式的器形最典型的有雞冠壺、雞腿瓶、長頸瓶、鳳首瓶及三角形碟等。遼代陶瓷的裝飾也多受中原風格影響,同時也有屬於契丹民族自己的獨特風格,具體手法有胎上裝飾和釉色裝飾兩種。如刻劃植物紋樣以北方地區較多的牡丹和芍藥為主,貼花裝飾多以皮條、皮繩、皮雕花貼在各式皮囊壺或瓶腹上。
金朝是我國女真族十二世紀初在東北、華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金代陶瓷業在我國窯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着金代陶瓷資料的不斷發現,對金代陶瓷的了解認識也日漸清晰。金代遷都前在東北地區所生產的陶瓷水平較低,主要窯口有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這兩處窯口的金代瓷器製作無論從釉色還是從胎質來講均較為粗糙,釉色釉面普遍混濁不純,胎質粗厚且多雜質,燒結程度低,裝飾紋樣方式較簡單,僅見有白地繪黑花器物。金代後期遷都燕京之後在關內生產的陶瓷則有了較大的發展,金統治下河北曲陽的定窯、磁縣的觀台窯、陝西銅川黃堡鎮的耀州窯、山東淄博市的磁州窯等均有金代瓷器發現。這些窯口的瓷器造型多承襲宋式的日用器皿,較典型的有雙系、三系、四系瓶、系耳罐等。金代瓷器的裝飾紋樣總的趨勢是日益簡化,題材以各種折枝、纏枝、花卉為主,亦見人物、水波、魚、鴨等。在工藝技法上,定窯的刻花、劃花最為突出;磁州窯的筆繪藝術最具特色,其筆畫簡練,線條明快,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白釉黑花裝飾創造性地將中國畫技發以圖案構圖方式巧妙地繪在器物的顯著部位,使其呈現白地黑花紋樣,代表了金代磁州窯裝飾藝術的高度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