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銀制傳形五銖錢
五銖錢 為了方便研究,將近來將多年來收集的數千枚五銖錢進行分類,併入冊。其中一冊概錄了異常五銖計226枚,有背圖案、異書傳形、隔五傳形、廣穿傳形各一枚,其餘如文字鑄於背面錯版、大樣直徑達27.5毫米者各一枚等。
在審視揣摩傳形五銖錢時,意外發現一枚品質奇異的銀質傳形五銖(見圖)。是錢直徑24毫米,穿9.5毫米,厚只有0.8毫米(比一般五銖少0.4-0.6毫米),重2.6克;通體黑褐老銹,包漿深沉入骨,表面泛出極薄水銀沁光澤,水銀沁上有零星薄薄深暗紅綠銹,在正面朱字及背廓上裸露了一丁點白色銀質。也正是這一裸露點,暴露了這枚罕見的銀質五銖的本質。
是錢五銖二字傳形,文字整齊端莊,筆畫非常纖細,五字交股稍微外張,上下相對成馬蹬形。金字三角頭,四點端然,朱字上下方折,是典型的西漢五銖錢特徵,與金五銖錢如出一轍。另外,正面穿口上下各鑄二道細微豎紋,隱約可見。詳細審視,是錢外輪似乎被剪去一環,但因剪輪不周,其穿下及銖字部位已經沒有外輪,其他部位還殘留有窄細外輪。假如沒有剪輪,這枚五銖的直徑應該有26毫米左右。
據資料顯示,五銖質地有金、銀、銅、鐵等。但查閱眾多錢譜,只有金、銅、鐵質五銖,並沒見過銀質五銖的實物拓片著錄,可見銀質五銖錢十分罕見。
黃金、白銀屬貴重金屬,作為貨幣形式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1974年8月,河南扶溝首次出土過18枚銀質布幣。據專家推斷,它可能是春秋中晚期楚國鑄幣,也是中國最早銀幣。戰國時期楚國金鈑久負盛名,因黃金鈑鈐有方形或圓形外框和文字,因此又稱印子金,它便是中國最早的金幣。上世紀,河南、安徽、江蘇、陝西等地均有出土,其數量相當可觀。
漢代孝武帝劉徹也曾鑄過金餅和金五銖,太始二年(前95)三月,詔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窪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蹏,以協祥瑞焉”。自此金餅改稱麟趾金和馬蹄金,大多用於祭祀和賞賜,黃金貨幣史上多有流傳,而銀質五銖反而鮮有記載,罕見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