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的雕琢工藝以及常用手法
明代玉器中的裝飾器多見鏤空、鑽孔等手法琢飾圖紋,而且層次較多,花下壓花,枝下有枝。所謂“花下壓花”就是在平面片狀的玉鏤雕器物上,出現了規則的鏤雕二方連續或者四方連續的圖案,並能雕出上下不同的雙層圖案;而“枝下有枝”就是一種立體的鏤雕,不僅注重表層,而且注重塊體內部的造型,在柱心內部也雕出同表層圖案相關的景物,與清代的鏤雕紋注重表層圖案有所區別。有些花片呈片狀圓形,分三層鏤雕,每層四片花瓣,每片花瓣上有較深的掏膛,花片掏得較薄,並有卷葉修飾。這種深掏膛的工藝尤其對於佩飾很重要,第一是為了減輕佩飾的重量,佩戴後不會因重量而使衣服變形;其次可使玉質花瓣呈透明狀,加強花瓣的質感。花瓣都是順向疊壓,花瓣表面打磨出高光,玻璃感很強,行業里有一句口頭語:“挖膛深,拋光亮”指得就是明代的玉花佩而言。
在明代玉器的各種雕琢技法中,打窪是一種明顯帶有創新色彩的新工藝,我們通常認為明代的打磨技術最可稱道,其實這裡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對打窪技術的肯定。打窪,就是將平面通過磨削手段,雕製成“凹”形,用來配合整體的紋飾設計需要。具有打窪工藝的玉雕在斷代上首先應考慮明代或明末清初時期的作品,因為在明以前的各個時期極少出現這種做法的個例,而清代的初期雖仍有這種做法,但為時較短,至清中期以後,也就不復再見這種T藝出現了。打窪工藝的施用,一般多見於花片上的葉片或者裝飾紋,比較常見的是這種打磨成小碟狀的裝飾紋圍在飾品主題圖案的外圈,形成連珠紋飾邊,這種打磨成碟狀的凹面光滑,玻璃質感強,鑒定特徵比較突出。
明 白玉花片
在明代的玉器中,也有光素無紋的素器,任何不具備高級磨光技術的朝代,都不會設計製作出這種樣式的玉器來。明代的打窪技術是很獨特的,它需要有相應材質的玉料作為技術支持,我們知道,在可用的玉材中,只有和田玉的硬度最高,具有形成突出打磨效果的可能,所以,凡是具有明代打窪效果的玉器,即使是仿品,仿製者也付出了相當的製作與材料上的成本,同樣適於收藏。
明 白玉螭虎觥
明代的打磨工藝反映在平面的淺浮雕上,常見的一種工藝是整體打磨,使玉器的整體雕琢面降低,目的是將玉表面刀痕的銳角去掉,使鋒利的邊線變得圓滑。這種做法在扁平式玉器的表面有時會有比較突出的表現。經過了這種意在潤化刀痕的打磨工序,雖然降低了刀痕的刃性感覺,卻在客觀上使原來的設計改變了雕制形狀,許多的走刀變得因互無關聯而顯得支離破碎,那些發生在主題圖案上的細碎刀痕既奇怪又多餘,這種雕琢工藝的實施,代表着明代同類玉器的一種特點。
明 青玉雕龍筆筒
在明代玉器精微光麗的外表下面,如果通過放大鏡仔細觀察,有時經常會發現一些密布的小凹坑,明顯是打磨前表面處理工藝的不到位,這種凹坑僅依靠最後的磨光處理是不能完全消除的,這屬於“粗大明”玉器的工藝瑕庇。明代玉器在打磨精微的下面,存在着許多粗糲的工藝表現:刀痕的粗礪是一方面,陽起線條的不規範也是一方面;在轉角處或細部處理上較為粗糲是一方面,平面下的凹坑又是一方面。這些雕制工藝水平的瑕疵往往是隱性的,不仔細觀察不易被發現。
如果從鑒定特徵的視角來看,一件玉器,只有在不同程度上佔有這些工藝瑕疵的一部分,才能被認為具有明代治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