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上的紋飾種類大全
青銅器上的紋飾種類大全青銅器是由青銅(紅銅和錫的合金)製成的各種器具,中國的青銅器藝術,經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千餘年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青銅器上的各種紋飾,屬於中國繪畫一個獨特的類型。常用於青銅器的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龍紋(爬行龍紋、卷龍紋、雙體龍紋)、蛟龍紋、蛇紋(蟠虺紋、蟠蟲離紋)、鳥紋、鳳紋、竊曲紋、波紋、幾何紋、各種動物紋等。
饕餮紋名稱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主要特徵是它的主體部分為正面的獸頭形象,兩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與耳。有的兩側連着爪與尾,也有的兩側作長身卷尾之形,實際上是由兩條夔龍紋以鼻樑為中心,側身相對組成的,夔龍紋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紋飾。多用作輔助花紋。饕餮紋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裝飾部位,以柔韌的陰線刻出,或作陽線凸起。構圖豐滿,主紋兩側以富於變化的雲雷紋填充,具有陰陽互補之美。饕餮紋主要流行於商代和西周前期,到東周以後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導地位和獰厲色彩,而成為華美的裝飾。
夔龍紋通常指那種長身弓起,頭上有角的側面龍形圖像,有的腹下有鰭形足,有的沒有。其變化很多,使用靈活。有時作饕餮紋兩旁填充空白的輔助花紋。也可單獨構成連續排列的裝飾帶,夔龍紋與圓渦紋相間排列的二方連續圖案,被稱為火龍紋。
龍紋是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傳說中龍的出現與水有關,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形象更多出現。根據龍紋的結構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蛟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
鳥紋的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鳳鳥紋也是商周兩代共有的青銅器紋飾,稱為鳳鳥紋的一類,頭有華冠,有的有角,尾羽紛披,常用於主要的裝飾面。商晚期至西周時期流行長尾的鳥紋和小鳥紋,多用於裝飾帶或作輔助性紋飾。
竊曲紋由鳥紋、龍紋衍化而來的痕迹是很明顯的。竊曲紋適應性很強,可以隨機變化,裝飾於器物各種不同的部位,以竊曲紋構成的裝飾,一般不刻雲雷紋的地紋。
波紋是一種寬大而流暢的曲線紋飾,形象活潑而流暢。西周頌壺腹部裝飾的蛟龍紋與波紋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製作的蛟龍紋飾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壺體正側、寬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變化。
蛇紋流行於東周時期。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幾何紋是由幾何形的圖案組成的有規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春秋戰國之際幾何紋作為主體紋飾已屢見不鮮。幾何紋大致有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橫條紋、斜條紋、雲雷紋、百乳雷紋、曲折雷紋、鉤連雷紋、三角雷紋、網紋等。
動物紋是馬、牛、羊、雞、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動物和一些變形的動物如長鼻獸、蝸身獸在青銅器上大多有類似的形象,它們是青銅器動物紋的主體。此外還有一些小動物,如蛇、蟬、魚、龜、蟾蜍等不能獨立,無所歸屬,也都列入動物紋。動物紋包括虎紋、牛紋、蛇紋、龜紋、蟾蜍紋、魚紋、蟬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