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瓷器發展特徵及鑒定知識
磁山文化瓷器發展特徵及鑒定知識裴李崗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
裴李崗文化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
裴李崗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證明早在8000年前,漢族的先民們已開始在中原地區定居,從事以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為主的氏族經濟生產活動。
這個時期,已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該文化的分布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
綜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實驗室對裴李崗遺址出土的木炭標本測定的年代結果,裴李崗文化的年代距今約7000-8000年,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
大約一萬年前,中華民族在整體上還處於蠻荒歷史階段的時期,在亞洲大陸東方的嵩山東部,以河南新鄭為中心的地區,已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其主要標誌是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是因它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其分布範圍,以新鄭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大別山,東至豫東,西至豫西。
許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在裴李崗文化時期,這裡居住着一個少典氏族。他們在丘陵和台地上,用耒耜、石斧、石鏟進行耕作,種植粟類作物,用石鐮進行收割,用石磨盤、石磨棒加工粟糧。還種植棗樹、核桃樹等。在木柵欄里和洞穴中飼養豬、狗、牛、羊、鹿、雞、等。用魚鏢、骨簇從事漁獵生產。他們建有許多陶窯,燒制缽、缸、杯、壺、罐、瓮、盆、甑、碗、勺、鼎等。他們燒制的陶豬頭、陶羊頭和陶人頭等藝術品形象逼真。
他們已不再是像許多古書以及近現代一些學者所說的那樣過着游牧生活。他們在丘崗臨河處,住着單間、雙開間、三開間或四開間的茅屋。男人們耕田、打獵、捕魚;女人們加工糧食、飼養畜禽,還帶着孩子在家裡用鼎之類的陶器在灶上做飯、用陶紡輪和骨針等製作苧麻一類的衣服。
除了生產之外,他們還有簡單的文化生活,在龜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號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記事,將燒制的陶器工藝品擺放在案頭觀賞。休息時,男人拿起石片、陶片和着七孔骨笛伴奏,那音律相當準確;女人們打扮得花枝招展,髮髻梳得高高的,頭上插着骨笄,身上偑着骨飾和松綠石等,歡樂地跳舞,慶賀豐收或什麼喜事。他們建有公共氏族墓地,小孩子死了就裝在瓮里安葬,成年人死了不分男女,一律頭南腳北安葬,還根據他們生前的功勞(一說貧富)和性別陪葬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
裴李崗文化與華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他類型一樣存有細石殘餘,表明它與以河南靈井和陝西沙苑為代表的中石器遺存有着淵源關係。從建築遺存、埋葬習俗、農業生產,特別是陶器形制、紋飾等方面考察,它與後來的仰韶文化關係更為密切,一般認為,仰韶文化中後岡類型是對裴李崗文化及磁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裴李崗文化與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時期文化。
在全國各地,出土文物中陶器種類很多。在磁山文化遺址、裴李崗文化遺址里,出土的陶器有:洗滌用的陶 盂、物用的陶罐、煮食用的陶鼎、盛湯用的陶缽、置水 用的陶壺,以及陶制碗、盤、杯等。製品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夾砂陶中,滲有含石英或鋁成分的砂粒,使陶器 可以直接用火燒,也能適應忽冷忽熱的溫度驟然變化。這些炊煮器皿,反映了較高的制陶技術水平。在遺址中,還 發現了一個鼎形缽,它的缽體口大內深,是炊具和盛具的結合體,利於在多種條件下煮燒。
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的燒烤器具陶瓷品上述種種情況證明,燒烤,引發了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熟食的偉大變革,促進食物原料的不斷增加和多樣化,推進人類烹調食具的產生和多樣化,促進人類烹調方法的多 樣化,促進原始烹飪方式的產生。燒烤,是人類原始烹飪方式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的燒烤器具陶瓷品總之,我們可以說,人類原始烹飪方式形成的時期, 大體上應在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社會的瓦解,正是原始烹飪方式較為完整的形成之時。或者說,在5000年前, 人類已經有了較為多樣的食物原料,有了許多適用的飲食器具,積累了燒、烤、煮、燉、烙、蒸、爆、涮等多種烹 調方法。那時,在我國的廣大地域里,已是遍地坎煙,飯香菜味四溢,原始烹飪方式已經較為完整地誕生了。
從此以後,人類的烹飪活動,向著更加精美多樣的方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