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收藏家胡壽信的收藏情懷
紫砂壺收藏家胡壽信的收藏情懷走進位於龍灣區永中街道城北村的醉壺樓紫砂博物館,館主胡壽信正在招待前來賞壺的朋友。因為以“醉壺樓”自稱,再加之年紀輕,行內人稱他為“小醉”。小醉小,名頭不小,他是浙江省收藏協會紫砂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是宜興紫砂收藏鑒賞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還是溫州博物館之友協會常務理事。不過最讓胡壽信自豪的,還是那一聲悠悠的“醉壺樓紫砂博物館館主”。
十七年情系紫砂
1976年出生的胡壽信,已經有17年的紫砂收藏史了。在步入紫砂收藏圈之前,各種郵票、錢幣、煙標、火花……都曾是他收藏的對象。1994年入伍之後,因為部隊駐紮離宜興較近,看了不少紫砂收藏雜誌,算是在沒玩紫砂之前就開始了研究。1998年胡壽信逛攤時看到一溜兒紫砂新壺,普通的四五十,好一點的六十,於是他揣着“樣子美放着把玩蠻好看”的心思收了幾把。直到1999年一個偶然機會,胡壽信在路過妙果寺用繳電話費的錢收了一個造型別緻的碗燈壺,正式踏入了紫砂收藏圈。“1800元對剛工作的年輕人不是個小數目,不僅自己的話費沒繳成還借了朋友的話費。這壺自己喜歡,也就沒多想了。”
胡壽信說:“我一般只收老壺不收新壺,而且只收不賣。”他坦言,喜歡上老壺是一件輕鬆自然的事,也說不上個緣由。從最初單純的喜歡到翻閱資料書籍自成專家,從買到假貨吃虧到憑實物圖片也有90%以上把握,愛好是越來越痴,越來越精了。現在一般的老壺胡壽信也不收了,凡他瞧得上眼的必是明末清初的高古壺、清中期的紫砂完整器或是民國期間名家製作、文人使用的紫砂壺。近年來胡壽信也漸漸開始收新壺,不過只收不賣的原則還是雷打不動。他說,收藏品一旦流動了,就不一定能買得到。
對於自己的寶貝,胡壽信能細數每一件藏品的故事:兩去寧波購入的佛手壺,宜興購入的程壽珍制、潘稚亮刻字、葉聖陶使用過的漢扁壺,廣州請回家的明初期鵝卵壺,上海購入的台灣迴流紫砂精品抽角點彩四方壺,溫州西站撿漏的朱可心竹鼎壺……大江南北尋好壺,他忙得不亦樂乎。
目前胡壽信的老紫砂器藏品已達到600餘件,時間跨越明、清、民國時期,其中包括時大彬、程壽珍、顧景舟、黃玉麟、陳光明等一大批古今名家的代表作。除了茗壺,還有40多種雜項品種,有花盆、杯、盤、碗、勺、水滴、胭脂盒、印泥盒、硯等,其中個別品種在已見藏器中屬於僅見。
兩載籌建博物館
胡壽信原先收藏的紫砂藏品都擺放在家裡,供自己和志同道合的壺迷們賞玩。隨着藏品越來越多,家裡漸漸擺放不下了,大都藏於盒中展示不出來。2009年胡壽信的一個杭州朋友的民辦紫砂博物館開館,他前去參觀之後,望着陳列在館中的紫砂藏品,久久不能平靜。“當時浙江省有17家民辦博物館,集中在杭州和寧波。正兒八經的民辦博物館溫州還是空白,於是我就有想法了。”胡壽信說。為了給收藏的精品安個家,同時也讓壺迷們有一個喝茶聊天、交流經驗的地方,也是讓更多的人能欣賞紫砂收藏,胡壽信決定辦一個紫砂博物館。
申請區級民辦博物館標準是200平方米、300件藏品,市級是300平方米、500件藏品,省級是1000平方米、1000件藏品。胡壽信看着手頭500多件藏品,決定申請市級。首先他看中了小區的地下室。380平方米的場地正適合,且位於小區內部,對於藏品最重要的安保問題一併解決。人員圖紙都畫好了,卻在最後和業主委員會的商討中出了問題。對於這個將來會投入規劃、裝修資金的場地,胡壽信希望起碼租十年。其中有業主要求三年三年地租,於是便沒有談下來。這條路走不通,胡壽信一琢磨將自己位於永強的民宅拿了出來。從陳設規划到展櫃設計,從燈光展架到防盜布置,到從十幾趟的紫砂搬運到布展,從專家多次上門驗收到兩個部門批覆,1000平方米、5層規模的醉壺樓紫砂博物館終於在2011年6月展現在大家面前。插曲還有很多,胡壽信撿一個來說:“本來說像博物館這樣的公共場所,除了室內的樓梯還有要求在室外做個樓梯作為消防通道。但是我這個博物館考慮到安全性和實際參觀人數,當下心裡有點打退堂鼓。後來算是特事特批,辦了下來。”
作為溫州首家得到市文廣新局、市民政局批覆的民辦博物館,醉壺樓紫砂博物館比想象中走得要多些周折。博物館要求一年不低於240天的開放,而胡壽信由於工作關係,所以將午休和周末都撲在了這。胡壽信說起前幾年的一次溫州十大特色博物館活動,他硬是將一周的年休都放在這裡接待參觀的市民了。“曾有一個市區的80歲老大爺看到了新聞報道慕名而來,第一次是下午來的我正上班大門閉着。第二次也是下午來,被住在附近的親戚看到於是通知了我。我趕忙從單位過來,扶着他上樓參觀。老大爺看得很慢,也很滿足。”這些壺迷朋友或是非圈內市民的流連,都讓胡壽信覺得這沉甸甸的雙證齊全是值得的。
不管是2004年創辦的中國壺迷論壇,還是2011年開放的醉壺樓紫砂博物館,胡壽信的初衷都是為了弘揚和推廣紫砂文化。不管是各地的壺迷,還是非收藏圈的普通市民,來醉壺樓走一趟,有悟,有得,也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