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傢具的發展之器形變化
中國傢具的發展之器形變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璀璨繁星,而當中的一顆明星更令人矚目、嘆為觀止,這就是歷史悠久、雅韻悠揚的中國紅木古典傢具。中國傳統紅木古典傢具作為我國實木工藝傢具的一種,是高檔名貴的硬木和傳統國粹文化的融合,它技藝精湛、品類齊全、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東方特點,集靜穆沉古、莊重典雅、神韻內涵、文化氣質於一體,成為高品位和高價值的代名詞。而中國紅木古典傢具史更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無論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傢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傢具(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還是婉雅秀逸的漸高傢具(魏晉南北朝時期)、華麗潤妍的高低傢具(隋唐五代時期)、簡潔雋秀的高型傢具(宋元時期),抑或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傢具、雍容華貴的清式傢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恆魅力吸引着中外萬千人士的鐘愛和追求。
以中國古典傢具的榫卯結構為例,它在明清傢具中得到的充分發揮,使人讚嘆不已。人類將聰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藝相結合,使榫卯結構不再僅僅是木構件中的節點,而直接成為明式傢具的塑型手段。明式傢具的榫卯結構有上百種,性堅質細的硬木在工藝大師們的手上製成複雜而巧妙的榫卯,它們陰陽互交、凹凸錯落、親密無間,顯示了我們祖先卓越的科學成果。在構件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金屬釘子,鰾膠粘合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即全憑榫卯就能做到扣合嚴密、天衣無縫,工藝非常精確。如果我們解開明清傢具各種結構點所展現出的種種榫卯,如棕角榫、格角榫、托角榫、套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掛榫等,不得不被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所折服。榫卯結構是古典傢具的精髓所在,是古典傢具的形制基礎,可以說沒有精湛的榫卯工藝就沒有古典傢具的現在。人們站在明清時期的紅木傢具藝術品面前,透過明清傳統紅木傢具的文化,能領略到中國古典傢具文化的豐富內涵,不由得會由衷地感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所演繹出燦爛而又厚實的傢具歷史。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當前中華民族正面臨偉大復興的大好時機,人民生活水平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傢具更是推陳出新。據國際知名諮詢機構貝恩顧問有限公司與意大利奢侈品生產者協會聯合發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而前不久,世界奢侈品協會官方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在《世界奢侈品協會官方報告藍皮書》披露:世界奢侈品協會對中國奢侈品市場做出了預測,預測認為,中國最有可能出現國際化奢侈品牌的領域有四個,除茶葉、白酒、玉器之外,就是紅木傢具。
傢具文化中造型藝術的優劣,是決定傢具價值的核心要素。所謂型,就是傢具的形狀、形制。不同的家具有不同的形狀,即傢具的形狀與形制由傢具的品名所決定,如圈椅有圈椅的形狀,架子床有架子床的形狀,同樣材質、同一個市場,圈椅與架子床的價格是不可能一樣的。這就是品名的價值。民國期間,中國古典傢具開始受到一些西方人和中國建築學家的重視。年輕學者梁思成與艾克等人於20世紀30年代創立了“營造學社”。在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陳設於園林的明代傢具吸引了艾克,他開始收集和研究明代傢具,在楊耀先生的協助下,出版了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傢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傢具圖考》。此書雖沒有引起中國人的興趣,但在西方影響不小,西方人開始大量收購、搜集中國明清傢具,運往海外。形制價值可見一斑。
目前,在評鑒中國古典傢具的造型藝術上,鑒定家、收藏家和學術界中,有一套相對科學又約定俗成的標準已被世人接受。王世襄先生可謂是全面品評傢具造型藝術的集大成者,他在《明式傢具的“品”與“病”》(見《明式傢具研究》)一文中,巧妙借用古人品評國畫的尺子“品”與“病”來評價明清傢具,對傢具的造型藝術標準作了高度概括,從而把對傢具造型的形容規範化、具體化,使得相互間的聯繫一目了然。王先生提出的傢具16品是簡練、淳樸、厚拙、凝厚、雄偉、圓渾、沉穆、濃華、文綺、妍秀、勁挺、柔婉、空靈、玲瓏、典雅、清新;八病是繁瑣、贅復、臃腫、滯郁、纖巧、悖謬、失位、俚俗。各“品”與“病”,上述文中均有詳解,並附有實例以對照說明。
紅木傢具文化本身就是中國的特色文化,面對歷史機遇,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信心,在中國紅木傢具形制文化研究院的協調和轉化上,集結更多業界諸如老實紅木的精英企業,把這一產業規劃好、發展好,同時,創造更多的條件通過對產品進行文化植入從而實現品牌的打造。這絕非易事,但是我們堅信,中國紅木傢具製造業只有真正解決了行業發展之惑,真正站在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去行業之病、強文化之體,拋開急功近利的商業思維,世界級的中國紅木傢具品牌的到來也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