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藝術品收藏——注重文人的趣味還是商業價值
古玩藝術品收藏——注重文人的趣味還是商業價值
我們回頭看看中國收藏家,聽聽他們的收藏理念。在中國古代,收藏家其實還身兼着批判家、贊助人的身份,以至於有觀點認為:中國的藝術史是收藏家的歷史。項子京,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人,祖籍浙江紹興。喜好收藏曆代名品,為明代着名收藏家、鑒賞家。
現在我們去博物館,很多重要的收藏品上,都能看到蓋有“項子京”、“子京”、“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鑒藏章”、“神品”等印章。這些都是項子京的收藏印。說明這些中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曾是他的囊中之物。可以這麼說,在中國重要的書畫作品上,除了清代皇帝的印章之外,就數他的印章最多了,他個人收藏的書畫,現在任何博物館都望塵莫及。能後來的乾隆皇帝,都是他的粉絲呢?除了字畫鑒賞,他的藏書也非常豐富,他的收藏室取名“天籟閣”,有點類似現在的私人博物館,另外,他還着書,有《墨林山堂詩集》、《蕉窗九錄》等。着名的“唐伯虎點秋香”典故就出自項子京的着作中。項子京還是一位有名的刻書家,把收集的書法名帖,彙刊成《天籟閣帖》流傳後世。
廣州清代的十三行行商潘正煒,也是一位重要的收藏家,收藏了大量宋元時期的繪畫。元代吳鎮的《漁父圖》是宋元繪畫的精絕之作,就曾是潘正煒的藏品。同時,他對於石濤的作品情有獨鍾,收藏了他大部分代表作品。要知道,在清代石濤的作品就相當於現在的“當代藝術”。同樣,潘正煒為這些藏品也建了“私人博物館”——聽帆樓,這些作品都收着在潘正煒所着的《聽帆樓書畫記》中。石濤的代表作《收盡奇峰打草稿》就收藏其中。古代收藏家,除了良好的家學背景和雄厚的財力外,還需要個人獨特非凡的眼光和品位。作為文人,他們當時的收藏行為,體現的是一種文人的情趣和品位。正是由於項子京、潘正煒等收藏家,中國文人畫的品位得以流傳,並構築中國美術的獨特風貌。
所以,相比較而言,當代藝術,講推手,古代藝術,談趣味。
在當代藝術的運作中,賣家將一件作品策劃成一個話題、一個故事,從而形成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古代收藏對一件作品更多的是趣味研究。從資本的推手到趣味的聚合,各取所需,體現收藏領域中不同的理念和價值觀。沒有對錯可言。正是這種差異性,才讓收藏呈現不同景觀。
《鐵力高束腰五足香幾》,王世襄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王世襄對明式傢具的研究和推廣,形成風行全國的明式傢具熱潮。
收藏: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讓收藏走入現代生活,不得不提王世襄先生。出於興趣,這位“京城第一玩家”對書畫、雕塑、建築、傢具、樂器、漆器、捉獾、養鴿、馴鷹、美食等幾乎無所不涉。但最重要的還是他對明式傢具的研究與推廣,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傢具並不入收藏主流。王世襄卻以獨到的眼光收藏了大量明清傢具。當我們現在觀賞王世襄先生捐獻給上海博物館的79件珍貴明式傢具實物時,有多少人能理解他當時的內心世界?
王世襄的收藏正是以平民的根基、文人的眼光、玩的心態從事收藏,但他從不會放棄對研究,我們看他《明式傢具研究》、《髹飾錄解說》、《中國古代漆器》《竹刻藝術》、《說葫蘆》、《蟋蟀譜集成》、《中國畫論研究》、《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十部作品。它們是王世襄幾十年“玩”出來的成果。也正是這些“雕蟲小技”,完善着中國文化,成為其中最具特色和趣味的點綴。
王世襄的收藏方式,影響着中國大部分的收藏愛好者,他們立足於現實的收藏,讓收藏成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