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殘、地殘、人殘損壞的古玉價值幾何?
老三代古玉器的傳遞,主要靠對地下墓穴的發掘。在地下眠藏數千年的漫長過程中,古玉除了因受沁而變得豐富多彩之外,更多的是在墓室中隨時承受着平面變形、斷裂、土壤有機物的侵獨等嚴重致害因素的威脅。
新石器時代商 獸面玉璜 (疑良渚文化) 成交價格:244萬 成交時間:2013年
一般的古代小墓穴多有坍塌,墓中隨葬玉器完整的並不多見。出土後在把玩傳衍過程中,又會受到由於各種人為因素而造成的觸碰、折斷等外力的破壞,所以,能夠邂逅或收藏到一件完整無損的老三代玉器,不管是生坑還是熟坑,都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與把玩一件清代的玉牌子絕不可同日而語。
古玉的致殘原因很多,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類,即:玉質本身就帶有的缺陷,俗稱“天殘”;在土內掩埋的過程中,受到土內有機物質的侵燭而出現不可逆的品相破壞,俗稱“地殘”;一件雕塑完整的玉件,因人為的原因而導致裂璧、磕碰、折斷等品相破壞,稱為“人殘”。
在古玉的交易上,流行着“天殘不折錢,地殘折一半,人殘不值錢”的殘玉交易價位參考:
良諸文化玉器中的石筋(天殘)
天殘:對於玉材使用的優劣取捨分割,是隨着人們對用玉質質量認識不斷加深而逐漸形成的,唐代以後,對和闐玉的優劣認識基本上確立了較為完善的標準。但是通過分析老三代的出土器,可以肯定彼時的用玉基本上處於被動的使用上,挑選餘地很小,也很少見到上好的玉料雕件。我們在觀察老三代玉器時,有時可以見到玉質內里的裂痕、飯糝、石筋、顏色瑕庇等材質上的不純凈,這在唐代以後的作品上很少出現,清代的乾隆工玉器絕不會出現。
一般收藏古玉,對老三代藏品的玉質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因為彼時的玉質基本上都不會很好,尤其是商代的玉件,和田玉極少,只是高級的王室墓穴才可能出現,儘管如此,和闐玉的玉質也遠不如明清時期的純凈。所以說“天殘不算殘”。
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土銹(地殘)
地殘:任何一件古玉,在漫長的地下掩埋過程中,由於環境的不同,都會真實地在玉器身上得到反映,比如出土於兩北方的三代古玉多處於周圍環境乾燥的土壤環境中,所以一般器身完好,較少帶有土壤有機物帶來的侵蝕,這種環境下出土的玉器,俗稱“燥坑”;而出土於南方的老三代玉器由於掩埋環境潮濕,土壤成分複雜,所以沁色多,土蝕也多,俗稱“濕坑”。我們所說的“地殘”,就是指濕坑出身的古玉。
常見的地殘是土銹。土銹就是土壤中的無機鹽對玉質造成的品相上的破壞,表現為土與玉的表層牢牢粘附為一體,在放大鏡下可見晶粒狀物,手感毛糙,不能完好地剝離,這樣就破壞了玉件表面的品相結構,嚴重影響了玉的觀賞性與把玩性。土銹的主要化學成分據分析是硫酸鹽、碳酸鹽、桂酸鹽等無機鹽,形成土銹後很難溶於水,所以土綉在水中不能浸泡鬆軟。古玉上的土銹雖然對玉器的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同時也為古玉的真偽辨識提供了鑒定的依據。清代造假三代古玉,多用所謂“叩銹”的方法;現在則多用膠水和上黃泥巴,粘在仿品上,以充土銹,更有簡單的辦法,用濕泥巴直接塗抹在仿品上,這些偽土誘都比較好辨識。
良渚文化 (地殘)
擁有一件帶存土銹的三代古玉是很幸運的事,儘管不太盡如人意,但是憑藉土銹可以證明玉的出身,也是不錯的收藏,切記不可別試圖除銹,這樣做很危險,一定會傷及玉的表面,這樣,就會由“地殘算一半”轉眼間變成了 “人殘不值錢” 了。
人殘:對於用於收藏目的的古玉,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人殘。所謂“人殘”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通過人的外力導致玉器的磕碰損壞,譬如不慎將玉件掉在地上,或磕碰到硬的東兩上而造成的品相瑕庇;二是對已經殘損的器件的改制與人工干預下的掩蓋,譬如對於出土前的老殘器進行修改(俗稱“動手”),或對傳世殘器的修整。常見的玉件的磕碰、折斷比較容易觀察,在實際操作中,有些片狀玉在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動後,也會出現很隱蔽的裂痕,這樣的裂痕有時是很致命的。所以在收藏片狀古玉時,應該極其仔細地尋找是否含有細小的裂璺。
春秋 卧蠶玉璧 人殘(兩邊人工磨平)
而對於初涉古玉收藏的人來說,比較富於欺騙性的是經過動手修改過的古玉,經過動手的古玉一般都存在着造型上的不合理,譬如用殘損了的戰同玉璧改璜,由於玉璧的外沿單陰線是一個整圓形,而改成了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