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拇指的霸氣與權勢 小小扳指大有身價
來自大拇指的霸氣與權勢 小小扳指大有身價扳指,它的前身叫做韘(音射)《說文》曰“韘,射也”,說明此器為騎射之具。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軍人的護具“扳指”怎麼寫,估計是很多人都會覺得困惑的問題,可以寫作“扳指”、“板指”、又或者“班指”。筆者認為,還是用“扳指”二字更名副其實,因為說到底,它就是現代槍械上“扳機”的意思,其他字詞只是習慣用法而已。扳指兒是冷兵器時代弓箭的輔助發射用具,在拉弓放箭時,用以保護手指免受傷害。扳指兒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子製成,系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於鉤弦開弓。隨 着工具的發展和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提升,簡單的手指護具發展成了今日中華民族的知名藝術珍品——扳指兒。今人對它最直觀的了解,便是古裝影視劇中男子套於右 手大拇指上的筒狀飾物
扳指兒雖與滿族淵源深厚,卻並非滿人的專利。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商周就已經出現了相當於後世所稱“扳指”的用品。傳統的漢族扳指兒與滿族、蒙古族的 扳指略有區別:漢族扳指兒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扳指兒在滿語中稱為“憨得憨”,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 用鹿骨扳指兒,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男人的首飾扳指兒這種飾物,最終沒能再傳下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想來常在拇指上套着一個大玉環,對做事的人來說總是個累贅;再者,朝代沿革,歷史變遷, 隨着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男子不再尚武、習武,更器重文明和智慧。於是,扳指兒便以男人首飾的姿態持續了百年之久。這或許也是它四重身份中,最廣為人知的一 個。
扳指雖小身價高成為拍賣市場的“寵兒”2007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會,共拍賣220多件明清宮廷瓷器及工藝品,總成交額約4.5億港元。其中乾隆的七件扳指拍得4736萬港元,是當日成交價最高的拍品。
每個玩友一定都有自己喜愛的首飾,但是有一種飾品卻很少看見有人戴,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在古代一直是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今天小潘就來帶大家了解 了解這個彷彿消亡的首飾——扳指。扳指作為首飾,一度接近消亡。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晚期以後,熱兵器逐漸取代冷兵器。懼怕異 族民眾掌握先進武器影響統治、堅持“滿語騎射”的清王朝最終沒有能夠擋住歷史潮流,於是,作為滿蒙八旗首飾的扳指僅僅存在了百年左右。由於作為首飾時,扳 指僅僅是一種玩物,因此常被以輕蔑的語氣稱作“扳指兒”。扳指的歷史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 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據考證,桶形扳指主要出土於14世紀以後。17世紀以後,漢族將扳指發展為首飾。扳指的形制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在我國,坡形扳指一直使用 到明代。國外則突厥—土耳其、韓國至今仍在使用。期間,各種式樣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傳統的漢族扳指兒與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 別:漢族扳指兒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
扳指的材質
軍事所用的扳指,現今俗稱武扳指,皆由駝鹿角製作,在夏季手出汗的時候,駝鹿角中的角質蛋白會由汗液析出,扳指內壁產生粘性,均勻的血線可以增加透氣 性,久戴並無穢臭之氣。滿族人入關後,大量貴族子弟不再習武,卻仍然配戴扳指,由於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質地亦由原來的鹿角、發展為犀角、象牙、水晶、玉、 瓷、翡翠、碧璽等名貴滑潤的原料。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製者為最多。貴族扳指以翡翠質者為上選,其色渾澄不一且花斑各異,碧綠而清澈如水者價值連 城,非貴胄而不敢輕易佩帶。以其大小厚薄論,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麵,文扳指多於外壁精鑄詩句或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