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寶銅錢鑒定——贗品已悄然入市
光緒元寶銅錢鑒定——贗品已悄然入市
銅元是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俗稱銅板。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銅元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標誌着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瘋狂的劃分“勢力範圍”和搶佔“租借地”的瓜分浪潮。隨着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國對外貿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銀外流加上沉重的戰爭賠款,清政府的財政恐慌日益嚴重。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為掠奪目的對中國的投資,客觀上使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於是,社會對貨幣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銅元,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所謂銅元與一般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中國銅元主要流行於清末民初,鑄造流通了50多年。銅元的品種大約有1000餘種,由於離現在時間短,所以存世量極大,估計至少有百億枚以上。因此銅元在國內集藏品交易市場上價格長期低迷
低廉的價格對於那些初學的人來說容易參與,目前國內集藏銅元的人還不是很多,進行系統研究的人更少,銅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別鮮為人知,如果仔細甄別,龐大的數量中會發現不少珍稀品種。如果現在能以較低的價格買進,應該說是好的投資。另外由於價格低廉,一般普銅元的偽品也很少,大大減少了投資風險。
銅元的歷史不長,光緒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首次仿造香港輔幣製成銅元。這種銅元每枚重2錢,成色含銅95、鉛4、錫1。正面為“光緒元寶”漢字和“廣寶”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字樣。背面中央刻一蟠龍紋,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這種銅元的的試樣品存世量極其罕見,現價格高達25000/枚。這種銅元的流通幣里除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價格為10元,普通“廣寶”銅元僅值0.5—1元/枚。
清代銅元起初以“光緒元寶”為文,各省鑄幣並無統一標準,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的是紅銅與黃銅,以紅銅為多。清代銅元有各種面值,最常見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大清銅幣”中心粵、淮二十文、“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等都是常見面值里十分罕見的珍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還有一些小面值半文、一文、二文銅元,流通時間不長存世量也不是很多,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有一些特殊面值的銅元存世量很少,也值得一藏。
光緒三十年(1904),“廣寶”銅元正面原來的“每百個換一圓”字樣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改鑄後的銅元精緻、秀美,在當時流通很廣,現存量還很多,錢幣交易市場里僅售0.5—1元/枚,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值10元/枚。
1904年鑄造的“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是當年四川銅幣廠成立之時的試樣品,並未經流通使用,尚有紅銅和黃銅兩種類型,現已成為十分著名的銅元珍品。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鑄“大清銅幣”。這類錢幣分4種:1、當二十重四錢(其中背面有珠圈者目前市價為60元/枚,“20”後有點約為25元/枚,中央有星點約為10元/枚,普通的僅值0.5—1元/枚)。2、當十重二錢(中央有星點約為15元/枚,普通的僅值1—7元/枚)。3、當五重一錢(約便50元/枚)。4、當二重四分(約合60多元/枚)。這類銅幣成色為含紫銅95、白鉛5,在當時鑄造量很大,曾在民間廣為流通和使用。目前,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也常見有“大清銅幣”批量出售。
民國時期的銅元
民國成立後,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並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當年的銅元是採用鋼模鑄造,開模是採用手工雕刻模具,一般一副鋼模最多只能鑄造銅元2萬枚左右,每個雕刻鋼模的模具上必然上會有許多細小的差異,這為我們今天收藏和研究銅元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目前錢幣交易市場里一枚普通“廣寶”銅元通常僅值0.5—1元,但如果能收集到30枚同一品種卻不同版別的普通銅元,這些銅元合在一起的身價就可高達千元以上。當然這會很不容易,但只要細細留意,花費不多的錢,就可能得到非常豐厚的回報。目前絕大部分銅元的售價都不高,銅元潛在的投資價值尚未被大多數人所發現,若是能意外收穫一些珍稀銅元品種,就更好了。
目前錢幣交易市場里的多數普通銅元中雖然沒有偽品,只一些身價數百元以上的銅元里已經出現少量贗品,有真幣改刻和新幣仿製等形式,投資者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