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窯——清末民初的新興窯口
民國欽州窯桃形壺(俯視)欽州窯是我們相對陌生的一個陶瓷窯口,它是晚清民國時期興起的一個窯場,其產品類似宜興紫砂器,時稱欽州陶器,又名“坭興陶”。
圖中所示的這件欽州窯桃形壺,高12.5厘米,通長18.4厘米,底徑5.8厘米。壺呈壽桃形,前有一短小的流口,與壺身融為一體,並不顯得突兀;後置一柄,柄作桃枝狀,又在柄與壺身的連接處刻畫四片桃葉,桃枝和桃葉的裝飾與桃形壺身巧妙的配合,和諧而統一;壺上配有一個很小的壺蓋,壺口旁開一細槽,需蓋沿突起處對準壺口細槽方能蓋合,轉動壺蓋後即與壺身合為一體,即使倒置,壺蓋亦不會掉落;壺流一側的下腹部,仿壽桃的特徵製成微凹狀,惟妙惟肖;全器呈烏金色,部分有黑色紋理,木光,古樸而雅緻。在桃形壺的肩部還刻行書“辛酉年孟春月於古安作”十字。經鑒定,這件欽州窯桃形壺為民國時期生產,再根據壺上銘文“辛酉年孟春月……作”,可知此壺生產於1921年農曆正月,而欽州古稱安州,故銘曰“於古安作”,由此更可確定其為欽州窯產品。
據《欽州府志》記載,南朝梁時,在此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唐開元年間這裡已開始燒制陶器,但爐火未能延續,後鮮為人知。明清時期,欽州升為欽州府,屬廣東省管轄。民國以後欽州降為縣,仍隸屬廣東省,解放後欽州劃歸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窯的陶器生產主要是在晚清民國時期,據傳其工藝技法借鑒了江蘇宜興紫砂器。最初因其生產的鴉片煙具精美耐用,而逐漸聞名於世。之後開始燒造食具、茶具及文房用具,其產品運銷廣東及附近鄰省和東南亞地區。欽州窯陶器是以一種富含氧化鐵的褐紅色黏土製成,胎質堅細,光滑滋潤。其裝飾手法則採用雕刻、填泥、打磨、拋光等工藝,有的還加以詩文書畫作為點綴裝飾,大多刻有款識,使其更顯得風雅別緻。值得一提的是欽州陶器與宜興紫砂一樣,表面不施釉,屬於無釉藝術陶。1915年,欽州陶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當時人用“品性錚錚月鐵石,光輝鏵鏵鑒毫毛。”的詩句來讚譽欽州陶器。
安徽距離廣西欽州較遠,所以在安徽欽州窯陶器並不多見。安徽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民國欽州窯桃形壺的原主人是在抗日戰爭中襲擊日寇,立過戰功的國軍桂系旅長邱清英。他是桂系廣西籍將領,所以將使用的家鄉廣西欽州窯茶具帶到了安徽。抗日戰爭爆發後,桂系部隊奉命駐守安徽。1939年5月,時任桂系176師526旅旅長的邱清英,曾率部襲擊日寇控制的原安徽省會安慶,殲敵百餘人。因此,這次安徽博物院舉辦的“皖江洪流——安徽軍民抗戰史實展”展出了這件邱清英使用過的欽州窯桃形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