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出土的青銅器鑒賞
師古寨湘博虎鼓獸面紋大鐃
1959年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山頂上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通高68、舞部36.6*26.6、於部46.8*34.6、正鼓厚2.1~2.3厘米,重55.8千克。
三羊紋鬲
1958年湖南省博物館在株洲廢銅倉庫中揀選入藏。通高22.8、口徑14.7厘米,折沿、分檔、柱足。頸部飾斜三角狀紋組成的變形紋飾,從眼與變形線 條組合情形分析,似為蟬紋;腹部飾及有表現力的羊首,突出羊角,嘴、耳、眼、腮等“拼裝”而成,口設計成銜足狀;羊側有抽象化的倒立夔紋,主紋之間,飾雷 紋,雲紋。
獸面紋股腹鼎
通高18.2、口徑14.6厘米。寧鄉縣黃材水塘灣出土。
包家檯子犧觥(牛尊)
1977年,衡陽市郊東方紅漁場第三生產隊包家檯子出土。通高74、寬8、長19、壁厚2厘米,重776克。現藏衡陽市博物館。該器造型十分逼真,蓋、身組合為一隻牛的形象,蓋子是牛頭和牛背,蓋的捉手是一隻站立的老虎,腹部是完整的鳳鳥圖案,眼睛又圓又突,鳳鳥的前爪在牛的前腿上,後爪在牛的後腿上,尾巴布滿了牛和整個臂部。平面紋飾、立體結構渾然一體。該器年代,殷墟三期。
華容東山尊
1966年華容東山出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通高73.2、腹徑39.8、口徑61、底徑31厘米。該尊是同類器中最為高大一件。整體線條流暢,比例勻稱,大敞口,圓折肩,圓折腹、高圈足;從腹部到足部有三條穿透、斷斷續續的棱脊,腹部和圈足間有三個 很大的“十”字形鏤孔。器表飾滿紋飾,雲紋為地,主紋線條粗大,線條之上還有雲紋。肩部3個犧首和3隻立鳥相間排列,立鳥身扁與棱脊在一條線上,犧首附飾 在肩與腹的轉折線上,犧首有曲折角,肩表飾突起的龍紋,以鳥為中心兩兩相對;腹部和圈足主紋為分體式獸面紋,犧首和獸面紋與所謂冠狀紋或蓖形紋在一條直線 上;地紋比一般銅器上的地紋要深峻,清晰。
高圈足折肩收腹方罍(又稱皿天全方彝)
1992年出土於湖南桃源,蓋藏湖南省博物館。身於2014年從一法國收藏者購回,現蓋、身都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器身通高63.6、器蓋高21.5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方罍中最大,最美的一件,器身高大,但圈足的比例顯得並不很高。年代:殷墟。
該器顏色漆黑髮亮,表面以雲紋為地,四角和四面中間共飾八條粗大扉棱,扉棱中裝飾有倒置的獸面紋,並間以夔龍紋,顯得富麗堂皇,雄渾莊重,透出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的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器蓋內鑄造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個字的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