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鑒定(古籍善本版本、特徵、收藏注意事項)
古籍善本鑒定(古籍善本版本、特徵、收藏注意事項)
網上賣古籍(包括古物),許多騙局令你防不勝防,首先提示大家,市場上早就有假古籍了,主要有兩大系,一是假得稍有常識就知道是假,主要是各古玩市場地攤兒上及網上叫賣矇騙為最多。
1。裝訂線不自然。
2。拍照故意小、模糊、不正面、關鍵的部位迴避
3。用圖像軟件調色或者作舊
4。書口處浸色太重太鮮明
5。故意賣缺本,頭本沒有
6。賣書同時賣舊(作舊)紙張及相關造假古籍材料用品者
7。假的舊物品當古老的賣,這種人什麼都可能是假的;有例子,潘家園子批發20元的東西在網上標價2800元。在我們家路對面個人攤上要價500元,你故意嫌價錢高而起開時,降價至150元,你說想要但認為價高,還價50元往往和就會成交。當然了,他還賺了30元。
8。玩文字圈套
9。和刻本或者民國書容易仿,更加難鑒別
大家購買收藏古籍時要慎重
在舊時代,與新型印刷方法非常不同,印製書籍所用的墨質,與現在差異較大,主要用松煙或油煙煉成的的精細炭粉末作原料,用水調和,摻上相應量的植物膠和制而成,可以稱作水溶質印刷膠墨。
用這種膠墨印製而成的書籍,紙張上的墨所含水份揮盡,膠質也會很快老化揮發,最後只有松煙或油煙粉末的碳墨素附着在上面了。
現代人仿印古籍時,往往不通舊技藝,或者只是為了以小本試小“市場”,不懂鑒別的人為多數,他們的銷售對象就對準了這樣的群體,所以採用現代設備仿製木刻等,甚至,用掃描儀掃描後製成膠版,或者用紙版8開小型印刷設備來完成,其印刷速度是傳統手工印刷的無數倍,所多採用油墨(即使是膠墨)印刷。因此,鑒別仿製古籍的真偽就容易多了。
現代機械印刷所用墨,是有氣味可以憑我們的嗅覺聞到,我們就可以通過墨的氣味來辨別古書與現代仿製品。辨別古籍真假時,除看紙張纖維和老華程度、印刷着墨效果、裝訂效果及諸多如版本、目錄、序等重要章法外鑒別,以我們的嗅覺來鑒別墨的味道也很容易斷定結果。
而在網上淘古籍可能更需要多方面鑒別能力了
在使用文獻資料時,有一個用書真偽的問題。特別是在眾多的古代文獻中,存在着一部分偽書。辨偽的目的,在於恢復書的本來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對偽書一概排斥,因為有些偽書同樣具有文物考古的價值,如仿宋元本是最為珍貴的古籍版本。對大多數讀書人來說,辨偽是閱讀研究的第一步。在閱讀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偽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偽之分,而閱讀時取審慎態度,撰文時不引用偽書,或對引用偽書的情況加以說明,總之,了解古籍辨偽的歷史情況、態度、途徑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書籍的創始在文字發明之後,各時代因材料和裝訂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上古到秦為簡牘時期,秦至唐為捲軸時期,宋至清為冊葉裝時期。簡策是最古的書籍,久已失傳,現在能見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斷簡殘篇,無法偽造。捲軸書籍在社會也早就絕跡,一般人很少能見到,偽告別實際情況很困難。所以古書應以宋刻版書籍為最古,並以宋版書為最佳。宋代刻版字跡清晰,沒有錯字、缺文;書寫均出自名家之手,筆劃粗細極有規律,其中精品有歐柳筆法;紙張質以遠銷,墨色清潤,印刷墨色恰到好處;即使紙着水濕,乾燥後並無水印;書中格用單邊,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書之前每字缺一筆,是為了避諱。宋代以前傳世之書,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後世再沒有重刻,其中以佛教、醫學兩類居多。宋刻版書籍中以活襯竹紙的質量最好,但存留下來的很少,極不易得到,古籍辨偽的方法,明代胡應麟《四部正偽》具體提出了 8 種方法,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也總結出 12 條,都可能證。一般來說,有下面幾個簡而易行的步驟:
一、查閱歷代書目。如果某一部書,前代表公私書目都不曾記載過,在以後某一時期突然出現,這部書可能是偽書。
二、尋找各種旁證。一部書寫出後有沒有人加以引用,後世有沒有人發揮,如有,它可能是真的。如果前人引用和現在的本子、文字有出入,現在的本子就值得懷疑了。
三、審核作品內容。從作品內容看,如果書中記之事和作者處的時代不同,就可能是偽作。
四、檢驗語言風格。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語言特點和風格,這種風格是鑒別作品的有力依據。作品的語言反映了一定時代特點,作偽的人不管手法如何高時,有作品的語言上總要露出破綻。海內外書籍鑒賞家品評古書以典、六經、騷、國、史記、漢書、文選為最,以詩集面家次之,文集道釋又次之。元刻仿宋的書籍在初年還有善本,以後則越來越差。
另外,和本(和刻本)日本早期印製的中國內容古籍,相信市場前景朦朧,大家謹慎評估後再伸手。
辨別中國古籍各種本子的真假和優劣。版本鑒別約起源於中國雕版印刷術普及後的北宋時期。《宋史》“邢傳”中記載:“國初不及四千,今十餘萬,版本大備。”但是,在科學研究中運用文獻資料的本子,以說明其論證的依據和出處,則把寫本、刻本、活字本、鉛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寫或印刷等各種方法形成圖書的各種本子,總稱為“版本”。
古籍版本的種類主要有:
寫本是用手寫成書的本子,包括:寫本、稿本、影抄本、傳抄本等。
刻本又分官刻本、私人刻本、坊刻本三大類。官刻本是指歷史上各朝代中央和地方的機關衙署及其附屬機構刻印的本子私人刻本也稱“家刻本”,包括個人、家族和家塾刻本等。坊刻本是指以刻印書籍為營業的書坊所刻印的本子,刻書中的牌記有“書坊”“書林”“書籍鋪” “經籍鋪” 等名稱,書目中亦有稱之為“書棚”的。按區域劃分, 刊刻古籍著名的有浙本、 閩本、蜀本之稱。
活字本包括:“木活字本”、“銅活字本”、“泥活字本” 等。金屬活字印本還有錫活字本、鉛活字本、鐵活字本等。
其他有復刻本,亦稱“影刻本”、“翻刻本”,還有寫刻本、套印本、彩色印本、公文紙背印本、批校本等。
鑒別古籍版本的方法:
①對原書所具有的記載、特徵和其在成書後流傳過程中所形成的記錄資料進行考察。一般從書名葉、牌記、序跋,採用的字體、行款,以及批校、題跋、藏章、裝訂格式,所附的刻工記錄,書中避諱字考查。例如:清陸心源著《宋樓藏書志》書名葉,前半葉刻“宋樓藏書志曲園居士俞樾題”,後半葉刻“光緒八年壬午冬月十萬卷樓藏版”,據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又如:北宋刻本,字體剛勁硬整,南宋刻本字體漸趨圓潤,元代刻本字多“軟體”,明代刻本多尚楷體,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橫細豎粗的印刷字體,這僅是宋至清刻本字體衍變的輪廓,實際變化繁複得多,要細加區別。
②通過書目著作考查鑒別古籍。考查書的刊行流通情況,現存各種版本情況,歷史文獻記載,或考查原書與歷史所記載各本異同及其特點,單憑文獻記載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狀,在判斷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書影圖譜幫助識別。對前人有關圖書的記述(如書目、論著等)要經過分析研究論證,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論斷有誤的,從而作出適當、準確的辨識。
③從不同的製版工藝所形成的版本特徵來加以鑒別。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寫本和印本兩大類 ( 捶拓、鈴印的圖籍不計在內 ),以印本為多數,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為多。例如:刻本字跡鋒芒稜角完整清晰,說明此本印成較早;字跡鋒芒盡失,漫滅殘損, 版片斷裂,說明是較晚的印本,等等。
④鑒別古籍要注意偽本。古籍不僅具有文化學術價值, 且具有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但在社會流傳過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產生一些投機的書商和“偽造者”。例如:以殘充全,將原來有殘缺的書加以裁改修補,充作完整的書;加蓋偽章,冒充原書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補,把較晚的刻本經過挖改、描補等,充為早期刻本或少見的“珍本”;撕去原書序跋,藉以偽充前代舊刻古本,等等。
鑒別版本需要不斷實踐, 反覆考查,增加感性知識,積累經驗,爭取多看實物,以書影圖譜作研究的補充和參考,逐步做到確切了解和掌握。
中國古籍歷代流傳,數量極大,門類繁多,同一種書經多次翻刻、傳抄,版本繁雜,舛訛叢生,給後世利用和學術研究造成重重困難,因而古籍版本鑒別就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研究工作。從事古籍版本鑒別需要具備廣博的文史知識和版本學、目錄學知識以及長期的實踐經驗。
刻本書
刻本書的鑒定依據
字體
是決定版刻時代的主要依據。漢字是方塊字,不同時代寫字用的筆和寫法有所演變,刻工的操作方法與技術水平也隨時代有所發展,在字體結構等方面形成時代特點與差異。除時代特徵外,刻版印刷發展的地區還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從事鑒定工作,必須熟悉各時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覺察的字體同異要領,從而得出判定。
牌記
為刻書標識。一般在書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錄之後的,文字有詳有略,主要標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後多出現於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書坊刻本使用較多,形成明顯可資查考的依據。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書牌記摹刻下來,所以要參照其他特徵加以辨析。
序跋
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內容多為闡揚本書著述的優長,記述刻、抄的經過和年代等等。鑒定者可從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該書版本年代及真偽、訛托,從而成為鑒定古籍的依據之一,但須留意一書多刻時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書時的序跋的情況。
刻工
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書中鐫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書的刻工多達數十人。刻工歷來受版本學家重視,從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時代與地區,是最直接的依據。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來,容易造成誤認;同一刻工刻的書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還須結合其他旁證以作出準確判斷。
避諱
封建社會用字最講避諱,有避帝王諱,有避家諱或尊者諱。元代不講究避諱,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後避諱較嚴格。後世版本學家常以避諱字作為判定古籍大致時代的依據。但應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書避諱字的情形。
版式
由於刻書時代不同,書的行款版式變異較為鮮明,雖有交錯、例外,但有基本規律可循,例如宋版書的書口(版心)多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對行款版式的鑒定歷來被視為重要依據之一(見雕版印刷文獻、中國古籍形制)。
紙張
關於印本和寫本書的用紙,前人沒有系統的調查研究資料可供參考,很多紙不知其名稱,而文獻中提到的紙又難以與實物相聯繫,鑒定時所能根據的僅是紙質的精細厚薄,顏色的黃、白或灰以及簾紋寬狹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紙,紙質較勻凈,有韌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紙,有些紙質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書所用竹紙,質地細潤,紙色較白,但以後多用黃色竹紙,因而從宋、元到明代,黃紙成為福建印本的特徵。明代以棉紙為貴,棉紙有厚薄之不同,紙質細潤,白棉紙印書成為明代特色。明末出現了開化紙,紙質細白勻凈,清代以開化紙印書最名貴,連史紙、竹紙應用亦多。宋以後,還有用公文紙(公牘紙)和其他冊子、信札等舊紙的背面印書的,這些公文紙如載有年月也可藉以推斷印本的大致時代。總之,書籍的用紙是識別版本的一項依據,但要多作比較,因為有的書刻印於宋代,後世仍可用其書版再印,而區別初印本和後印本,只能從紙張來判別了。
抄本和稿本的鑒定
印刷術發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寫流傳。印刷術發明以後,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後,抄寫本仍在中國傳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歷代流傳的抄本,數量可觀,質量也參差不齊。抄本之外,藏書家的手寫本及學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對抄本和稿本的鑒定十分重要。其鑒定方法,首先要從書寫字體的一般時代特徵入手,與鑒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標識較為明顯,很多藏書家傳抄的書都用印有專用格式的紙供抄寫。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鐫有 “澹生堂抄本”字樣;毛晉家抄書有一種黑格紙,版心下鐫有“毛氏正本汲古閣藏”字樣;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紙的版心鐫字為“李曹氏倦圃藏書”,等等。這些標識是鑒定的重要依據。此外,個人書法的風格、書中的避諱字、作者的時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鑒定的依據。
其他旁證
有助於鑒定的其他旁證
印章 古籍上蓋有某人的藏書章,說明該書曾為某人所藏。流傳久遠的,藏印隨之增多,可從中看出文獻收藏的源流。著名藏書家大多有書目傳世,由藏書章對照其藏書目錄有助於考核一書的版本。但藏印有真偽之別,有條件時,可將真偽藏印比較對照,細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澤,加以辨別。
批校題跋 古籍常經前人批校題跋。題跋中常包含目錄學、版本學資料,對古籍鑒定有一定幫助。對待批校題跋應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質量、出自何人手筆,以及內容、字體來確定其可信程度,辨別其真偽。
文獻資料 各種文獻資料中有很多關於版刻的記載。一些書目、筆記中常有記述文獻著述、流傳情況。一些地方志中的藝文志收有當地的刻書目錄。有些著述,如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資治通鑒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一書中雖有王磬序,但並非元興文署刻本。這些都是有益的旁證。
真偽鑒定
前人有關於偽書之說,是指某一種書假託為古人著作,不屬版本鑒別的範圍(見中國古籍辨偽)。當古籍作為商品買賣後,一些人為了牟利,通過種種手段,或把原書時代提早,或以殘本充作全本,以提高書的價值。明代就已出現冒稱宋版的情況。在鑒別古籍版本時,應時時注意作偽現象。作偽常見的手法有兩種:一是利用明清以來的影宋刻本或質量較好的刻本,去掉原書的序跋牌記,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記》,是照宋本翻刻的。書中多處有王氏刻書牌記,多鐫於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記不易察覺,常被充作宋刻。再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經解》中《經典釋文》及某些宋人解經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價出售。二是在原書上加工作偽,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手法:
①剜改原書版面,補刻另一書名。
②剜改原書牌記,充作早期刻本。
③剜改原書的目錄和卷次,或去掉目錄,以殘本充全本。
④假作牌記。
⑤染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