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錢幣價格達44萬元——分析稱其橫行700年
漢代錢幣價格達44萬元——分析稱其橫行700年
歷史學家對比秦漢歷史時,往往稱“漢承秦制”,嬴政設計的制度,在漢代得以發揚光大,貨幣發展上同樣如此:秦半兩開一代之先河,而中國歷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錢幣,當屬漢代出現的“五銖錢”。
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鑄五銖錢。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中指出,中國自進入貨幣經濟後,使用過的錢幣非常多,大小不等,重則如戰國時齊國的刀幣,重達40克以上,輕則如漢代的莢錢,還不到一克。相比之下,五銖錢輕重適宜。所謂“五銖”,約等於4克左右。
從五銖錢出現後700多年,中國的主要貨幣都是它,即使在唐代武德四年後廢止五銖錢後,新鑄貨幣的重量仍以五銖錢為標準。有趣的是,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 馬,最通行的貨幣重量,也恰好是每一枚4克左右。文獻記載,最初五銖錢是由漢代各郡、國自行鑄造,後來才由中央政府同意鑄造。東漢時,給官員發放俸祿時, 一半以糧食支付,一半以貨幣支付。這樣不但使人人有錢可用,而且也不是非用錢不可。漢代南京地區為揚州丹陽郡下諸縣,也會有五銖錢流通。
西漢時期五銖錢,只有宣帝時代在錢上鑄字,故而只有宣帝五銖可以辨別年代。目前市場上,五銖錢價值不菲,南京審計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原貨幣研究所所長汪祖傑介紹,北魏“太和五銖”一枚價值達到4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