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家們每天都在關注什麼
古玩收藏家們每天都在關注什麼
收藏,真的是一件需要長期計劃的功課與學習。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看到許多藝術收藏媒體,以顯著的標題來報導全世界大收藏家的排行,我總會很仔細閱讀,有點偷窺的樂趣,也有點尋找安慰的意思,畢竟收藏是一件孤獨的事。
看看當下聞名世界的收藏者的各自看法,總還是會有新的心得與收穫。然而媒體的觀點陳述,經常會以個人的財產資料作為起點,然後談到藏者手上擁有的較高價值收藏品,這當然是判斷一個人收藏情況最快速的方法,因為人們最好奇的表象都已經交代清楚了。不過閱讀完整個文章後,橫向交叉對照時才是我閱讀這類文章最大樂趣的開始,因為會發現一些內在有趣的事情。像今年媒體報道中公布名單里的藝術收藏家們,都有面向媒體與活動交際的活躍性:他們的視野更加全球化,資金也更為雄厚,彼此之間也相互聯繫。
他們對於政治話題非常敏感,也越來越精英化,這些人中有科技新富、金融業和影視大明星。即使遇到經濟增長緩慢、商品價格下跌、貨幣貶值等各種經濟與政治波動,他們都佔據在這個失衡世界的前端。當藝術收藏的全球化還在大步行進,非洲與南亞的收藏家也進入了排行名單,加上私人美術館從邁阿密、達拉斯,蔓延到重慶、維也納、雅加達、甚至接近北極圈亨寧斯維爾(Henningsvær)的增長趨勢,收藏家們的行為也發生了新的轉變:他們更注重藝術品的長期穩定價值,不用於迅速轉手變現。
看看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流、重要的收藏家所擁有的龐大優越的收藏名單,你就會發現這裡面有許多潛意義可以推敲,這跟收藏者自己的成長過程、出生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對照關係,這是對人的一種有趣閱讀:每一個在世界某個角落出生的人,可能因為出生地域與成長過程的不同,而被分類出不同的收藏品味;也因為出生時代的不同,被分類出不同的收藏取向,藉此我們可以發現整個世界隨着時間歷史的演進、世界地域的變化,人們的審美觀在發生遷移。
在相近時代出生的人總有許多可以集合歸納的審美,例如千禧一代藏家(80、90後)、X世代藏家(60、70後)、嬰兒潮藏家(40、50後)和世代傳承的成熟收藏世家,我們都可以察覺不同收藏世代的不同收藏品味,在我身旁的藏家朋友身上有許多實例可以對照。另外,從藏家成長與生活的區域也可以閱讀到收藏方向的不同。這些條件造就了藝術收藏上的多元與變化。
我們若從經濟角度去看收藏:富強如美國自然有較多的大收藏家在排行里,名次大都集中在前二十強的中間地方。往往在你以為經濟不強的國度里出現一位藏者,常常排名在前茅,那必代表該國有很好的天然資源,而這樣的收藏家,必然都先從天價收入藝術市場熱門物開始,願意把自己的資產部分轉換成藝術收藏。因為藝術收藏往往是一種自我存在的證明,而證明的過程也必然表現出對於自己存在感、價值觀等等綜合的思考,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美學素養。收藏絕對能夠提升自己的美學思考能力,畢竟收藏是需要付出金錢,而金錢對部分人來說,可能是其生活中很重要的代表成功與否的符號,願意拿來換成藝術品納入自己收藏,這些都代表了一種選擇與一種思考,不想單單以財富多寡作為自己的唯一符號。我們身處在媒體習慣以財富來衡量人的時代,通過藝術收藏絕對可以軟化人們對其評估的老方式,雖然有更多的收藏者,隱藏着不願意暴露在媒體面前。但是這個時代有更多的人誤以為收藏是一個投資最好的途徑,這種綜合原因造成了藝術收藏圈有着浮世繪般複雜與豐富的故事待尋。
以我自己二十年來的收藏為例,我雖然很少想像自己的收藏終將會變成一種財產價值,更多的時候是透過收藏過程來填滿人生樂趣。所謂的填滿,是指面對收藏時的閱讀,這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閱讀所花的時間都是讓自己心裡踏實、有存在感的過程。所以我的收藏也會因為閱讀而跳動,跳出自己原先計劃的軌道,穿越在所有吸引我的藝術世界裡,這讓自己的收藏有些混亂。例如這兩年因為閱讀上得了很多的滿足而開始關注西方古典藝術,西方古典藝術又對照我喜歡聆聽西方古典音樂的經驗,這樣的交叉與閱讀讓我覺得日子過得特別充實。縱然我還沒有進行收藏西方古典藝術的計劃,不過已經很快地累積一些等待閱讀的書。我常好奇那些大收藏家們,他們是否因為收藏而收集資料?在資料收集時是自己閱讀還是委託專家幫他們做功課?這是我的杞人之憂,因為自己在這上面得到了樂趣,當然也希望喜歡收藏藝術的人也有同樣的樂趣。我還是覺得收藏不應該把自己搞得太累,可以因為收藏而得到工作以外的生活樂趣,讓收藏的意義與價值更大。
最近某媒體公布了世界二十大收藏家,我依然如過往般仔細閱讀,當然,每一個藝術媒體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所以名單或許會有些差異,但總的來說,看着這個世界每一年大收藏家名單的略微變動,能從中嗅出這個時代對於藝術和金錢定位的輕微變化。每一年的輕微變化經過一段時間,也呈現出藝術市場以及人們興趣的轉移。對這些蛛絲馬跡的觀察也是我在收藏中附加的小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