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世界頂級瓷器中沒有中國瓷器
為何世界頂級瓷器中沒有中國瓷器瓷器起源於陶器,最初人類意外發現通過燒制粘土可得。陶器的發明雖然部分的解決了人類的生活問題,同時其受溫均勻的高要求也讓好陶器製作難度提升,但陶器仍有兩個比較致命的缺點:1)密水性差;2)強度不夠,且易碎。而瓷器則非常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
同樣是意外,人類發明了上釉技術,即將沙子和鹽(蘇打)加熱到1000度高溫會變成半透明的糊狀物,冷卻後形成一層光滑的釉。釉有玻璃屬性,美觀且防水。
作為瓷器燒制的三要素:高嶺土、高溫和上釉技術,上天眷顧了中國,讓中國最先彙集燒制瓷器的三要素,通過逐代發展,漸漸風靡世界。
中國瓷器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代青瓷,元代青花和明代永宣青花。
宋代青瓷
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其中以汝瓷最佳, 薄而堅,釉色溫潤帶有天青色光澤,歷經千年依然光潔如鏡。
元代青花
蒙古人武力征服歐亞大陸的「唯一」好處是加強了亞歐文化的交流。這也使得這個短命王朝製造出精品青花有了可能。
作為波斯藍+中國瓷的融合, 元青花將鈷藍顏料華仔未上釉的瓷器素胎上,然後在繪製好的瓷器上塗上一層透明的釉,再燒制。歷經百年而顏色不變。
明代永宣青花
永宣青花指的是明朝永樂和宣德年間的青花。
商業上的創新是首次在瓷器底部上貼上商標。帶來的影響就是後代仿製此年代青花瓷器時也會在瓶底燒上“大明宣德年制”的標記。 技術上的創新則是改進鈷藍顏料,改進配方使圖案可以燒制的更精細,而不會劃開。
日本的崛起
好景不長,明末的戰亂導致瓷器貨源大減,(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將眼光投向了日本。
日本在侵朝戰爭中雖然敗於李如松的明軍,但是他將一千多名朝鮮瓷器工匠俘虜帶回日本,並成為了日本瓷器發展的最初核心力量。大致的動作包括:
1. 花20年尋找高嶺土;
2. 初期仿製中國青花瓷,製作工序分得很細。30年努力,即可達到歐洲商人要求;
3. 創新發明赤繪瓷器。成為日本瓷器象徵。趕超中國瓷,風靡歐洲,成為歐洲心目中的名牌 。
反觀此時的中國:
1. 康熙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製造水平達到前所未有之高度
2. 民窯和外貿瓷品質卻沒有任何進步。
3. 西方評價清代瓷器:有粗有細,質量不均,繪畫潦草,青花顏色差勁,釉質白中閃青。
4. 失去品牌優勢,被日本趕超,甚至被歐洲商人要求仿製日本赤繪瓷器。壟斷世界瓷器市場已經一去不復返。
歐洲的趕超
歐洲人“再發明”瓷器,從煉金開始。雖然煉金不靠譜,但是整個實驗方法卻很重要。
鍊金術士伯特格爾Bottger受國王所託,開始研製瓷器。前後四年時間,做了3萬次實驗。他不僅記錄了全部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而且把每一次實驗之間的細小差異全都記錄下來。
歐洲人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和材料分析,終於掌握製造秘訣,徹底了解了其中的燒制原理和化學原理,並有了定量的分析。這使得他們可以通過調節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調整燒制過程來製造各種精緻瓷器。
到此時,中國瓷器已經只能針對歐洲人的中下階層了,高端階層則轉向歐洲人自己燒制的精美瓷器。
相比歐洲人從頭追趕亞洲人的思維,美國人比較跳躍。直接在法國建廠製造自有品牌瓷器,並逐漸在高端瓷器市場佔領腳跟。
瓷器現狀
上天眷顧中國,讓中國最先彙集燒制瓷器的三要素,並風靡世界很久,可現在卻落後了。高端市場已不見中國瓷器的蹤影。同樣是亞洲工匠,熟練掌握瓷器製造工藝。
日本的情況是:
1. 島國原材料的貧乏要求製作必須精益求精,否則被認為是浪費。
2. 師傅傾囊相授,如果徒弟不超過自己,是恥辱
3. 即使在瓷器看不見的地方,也要做的盡善盡美(類似iPhone內部的工藝設計)
歐洲工匠研究瓷器比東方晚了很久,但最終超越亞洲,是整體科技進步可工業化的成果。相較於東方人的“感性”,歐洲人的“理性”在此明顯更勝一籌。
1. 他們擅長定量分析和比較試驗,因而完全弄清楚了瓷器的成分和燒制原理。
2. 研製過程中,他們特別注重保留全部原始數據和實驗報告,這不僅代表了實驗的嚴謹性,也能讓後續人不用重新造車而直接受益。
相比之下,中國工匠更多的是感性認識,傳幫帶過程中徒弟靠悟性居多。中間的發明創造也因為“秘方”和“保密”缺乏保留和記載導致漸漸失傳。這樣導致的更災難的後果是後人不得不重複前人的失敗,使得整體的製造技術進步緩慢。
種種因素之下,最終,曾經風靡世界的中國瓷器逐漸退出了主流市場,只能製造一些十分廉價的陶瓷製品。改革開放之後雖有所恢復,但當年盛世已不復存在。現今歐洲人佔據着世界高端瓷器市場的90%,其餘被美國和日本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