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寧藏殘瓷、不藏贗品
古玩收藏——寧藏殘瓷、不藏贗品在3月26日舉行的嘉德四季拍賣中,一件截口的清·雍正青花礬紅穿花龍紋玉壺春瓶殘件(如圖),估價10萬至20萬元,最終居然以470萬元的天價落槌成交,加上傭金540萬元人民幣,立刻在微信上引發了一陣熱議。
寧藏殘器、不藏贗品,這已經成為了收藏者的共識。以往不要說是修補過的工藝品,就算是磨過口的瓷器也乏人問津。但是現在,投資者已經越來越認識到,殘器不僅具有比對、研究功能,其本身的價值也出現了大幅上揚,特別是在2003年美國朵爾拍賣會上,一隻有破損後經修補的元青花四系海水雲龍扁壺以583.15萬美元成交,更是讓人對於殘器的投資價值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殘器的投資者中,除了要保證器物本身是有收藏價值的之外,修補工藝也是大有講究,現在許多專家都認同,在瓷器修復中應採用中國最傳統的文物修復技法——石膏配補,而不再使用金漆工藝,更不會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主觀填補文物的紋飾和圖案。
相比專業領域的石膏配補,民間採用的“鋦”工藝,更是收藏家的追捧。在陳鳴遠款仲芳式朱泥壺的壺身碎裂處,工匠以金質米粒鋦精心修補,每粒鋦子圓滑美觀,在壺身上縱橫交織,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獨特的紫砂壺殘缺美。從前瓷器的玩賞家們,甚至專門收集鋦過的瓷器,鋦的釘越多也就越珍貴。對於珍貴的中國瓷器,日本以及歐美藏家即使不慎打破,也會把碎片拾起,用金屬釘修補後牢固、深具實用性且不漏水而繼續使用,但金屬釘修補後器物外壁留下明顯的修補釘扣,而這種“修補釘扣”甚至一度成為人們鑒賞的對象。
在2007年北京的拍賣會上,有一件明代正統青花龍紋大缸,成交價達到了209萬元。這隻巨缸周身有一圈接痕鋦釘,看上去似乎曾破損過。據專家解釋,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難以製作如此巨大的陶土坯,所以這種巨缸都是燒製成兩部分,然後鋦接起來的。康熙年間後,隨着瓷器技術發展,這種巨缸的鋦釘打到了缸內,但明代都是在缸體外。在2003年北京的拍賣會上,有一件清乾隆本朝的“潭柘寺”供盤。這塊盤子從中間被打成了兩半,又鋦上。由於年代久遠,鋦子幾乎爛掉了。這次上拍是經過認真清理,去掉了鋦子後,用膠粘起來,修理得乾乾淨淨,不缺肉,只有破碎的裂痕,外觀依然很漂亮,成交價為15680元。、
“少”、“好”、“精”是促成清·雍正青花礬紅穿花龍紋玉壺春瓶高價的三個理由。業內一位專家認為,這件於清代鼎盛時期燒造的官窯瓷器,工藝複雜,品相尚佳,加之存量少,儘管是一件傷殘器,賣出高價也屬正常。以一件完整器的十分之一價格,買到一件少見的標準器,對於研究這一時期的同類瓷器,其在研究方面的價值很大。
殘器之美,和篆刻中的破殘有異曲同工之處,破殘,是在古印中出現的,並非是古代印人之心畫,皆為長年風化磕碰所致,因為殘而改變了字的布局和虛實,現代的篆刻人為追求新“印”的古樸蒼老,而用破殘法。殘器之殘也像樹木盆景。一個好的樹木盆景,都要經過數年的培育,一棵新樹要經過嫁接、剝皮、撕裂、扭曲等等才可顯其蒼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