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島城淘古玉的經歷
去島城淘古玉的經歷近幾年,島城的玉石市場越來越紅火。
僅在2010年,包括玉石和成品玉器銷售,工藝品城的銷售總額達到了3000多萬元。“算上島城和我們規模相當的幾個商場和一些小型的玉石店,島城去年的玉石銷售總額絕不會低於2個億。”
喊價3萬的螭龍璧“喝”過酸
剛走進昌樂路文化街,迎面就看到一個販賣古玉的攤點,地面擺了20多件大大小小的玉石,看上去像些老玉。小編看到一塊直徑約有12厘米的玉璧,顏色有些發黃,上面雕刻了一隻螭龍。“識貨啊,這是塊老玉。”老闆見小編端詳了一段時間,似乎對這塊玉很感興趣,主動把玉遞到小編手中。這塊玉的重量並不輕,背面雕刻了蝌蚪紋,細看之下,玉璧上有很多土黃色的沁。
“這是塊漢代的玉,出土的文物。這個是我這兒最貴的一塊,3萬塊。”老闆隨後報出了價格。
此時,朱教授對一塊碧綠色的圓形玉璧產生了興趣,拿到手裡反覆端詳。“這也是塊漢代的玉,8000元。”老闆說。小編接了過來,發現玉璧的邊緣有些沁,像是在地下掩埋很久,被腐蝕過一樣。
“那塊螭龍璧不行,造假太明顯。”離開了這個攤點,朱教授告訴我,那塊螭龍璧的破綻首先在於器型不對,螭龍雖然是古代常用的題材,但這塊螭龍璧的造型太誇張,是後人臆想出來的造型,其次顏色不正,應該是先用酸泡了,加上化工染料,做成了“老乾黃”的顏色,而且應該先用高溫烘,然後用冷水冷卻“炸”了一下,土黃色的顏料順着裂紋滲透進去,形成了那些土黃色的沁。
“倒是我看的那塊玉璧造型不錯,仿的樣子差不多。但也‘喝’過酸做舊。”朱教授說,這塊螭龍璧玉料也一般,只是地方雜玉,他看好的那塊玉是塊藍田玉。
“漢代玉瓶”其實是煮出來的
又走了幾個攤點,在一個攤點上看到了一塊龍鳳玉佩,這塊玉佩巴掌大小,四周的沁很明顯,看樣子也是歷經歲月。“8000元,都是漢玉。”老闆說,他老家在河南南陽,老家周圍漢墓多,這些都是盜墓來的,“到我們那看看去,這樣的東西很多。”老闆說。
“那你這次來帶什麼好東西了?把你的寶貝拿出來。”小編問道,老闆遲疑了一下,也許是感到我對他的玉石真感興趣,就從地上拿過來一個背包,從裡面掏出一卷包裹着東西的報紙。但老闆很謹慎,隨後表示不想在這拿出來,只同意露出一角來讓我大致一看:這是一個玉瓶,略顯紅色,上面布滿了像毛細血管一樣的紅色沁。在我的要求下,老闆把瓶蓋遞給我細看了一會。
“10萬。”老闆報出了價格,而且提出要是想要,就得找個僻靜處,大家到那裡去交易。“這真是寶貝,讓別人注意到不好。”老闆說。
“就是塊岫玉,用酸泡了以後,又加上染料煮。而且酸是潑上去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故意顯得不均勻,造出顏色深淺不一的效果,然後用機器打磨,打出玻璃光來,顯得好像被人把玩過一樣。”離開了這個攤點,朱教授說,這塊岫玉的瓶子只能當工藝品收藏,價格連千元都不到。
眼力好也能淘到好東西
隨朱教授又看過了幾家攤點,發現其中不少是高仿的古玉。據朱教授介紹,這些古玉的造型比較貼近原型,做舊的手法都很典型,但其中大都是些岫玉,比較公道的價格都不會超過千元,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和田山料的小件,他在兩個攤點上就各淘出了一件和田山料的小煙嘴,和一塊明清時期的和田玉佩。“這就看眼力了,會淘的話也能淘出點好東西。”朱教授說。
看過了不少古玉,朱教授決定帶我去看一些近代的玉石。“這家的玉石不錯,造型很好,樣子已經算做得很像的了。”走了幾家攤點之後,朱教授被一個販賣各種小件攤點吸引,玉佩、帽正、香囊……他不時拿起一件來遞給我看。看到我和朱教授很喜歡這些玉石,老闆有些得意,決定給一個公道的價格,“玉佩800塊,香囊1600塊。”
朱教授雖然對這些玉比較讚賞,但認為這些玉其實也有不少水分。“肯定不是和田玉,都是些青海玉。器型不錯,但是做工都是新工藝 ,肯定是現代人仿的。那個香囊還有塊皮子,那是假皮子,是烤出來的效果。”朱教授說,遇到這樣的玉,一般要對半砍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