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走熱的咸豐錢幣背後的歷史背景
悄然走熱的咸豐錢幣背後的歷史背景“清朝京局錢幣精品展”正在中國錢幣博物館展出。展覽共有實物200餘件,包括雕母、母錢、樣錢等,品品珠璣,滿目琳琅,代表了國內民間京局清錢收藏的最高水平和對清錢的總體認識。
質量數量獨佔鰲頭
京局是指清朝設在京城內隸屬戶部的寶泉局和隸屬工部的寶源局兩個中央造幣局。朝廷對京局鑄錢的使用有着嚴格的管理措施,規定京局所鑄錢幣只供京城之用,不準運往外省。其中,寶泉局所鑄銅錢全部上繳戶部入庫,作為京師八旗兵營的軍餉。寶源局所鑄銅錢繳工部庫,發給京城各大小衙門。
京局作為清朝中央政府的造幣機構,與各地方造幣局相比,設置時間最早、鑄造時間延續最長、種類最全。從順治元年在京城設立錢局,直到宣統二年裁撤,在260多年的時間裡,京局鑄錢的質量和數量一直在全國各錢局中獨佔鰲頭。這兩個錢局的鑄幣版別紛雜,紀值從小平到當千不等,珍稀種類也較其他地方局多。
京局鑄幣主要有幾個特點:一是鑄造精美。因為京局是由朝廷直接管理,鑄錢程序嚴格規範,工匠技藝較高,故鑄造的錢幣輪廓精整,穿口精緻。二是形制規範,嚴格按照朝廷認可的樣錢標準鑄造。錢文正面鑄有“××通寶”字樣,錢幣背面均鑄有寶泉、寶源兩錢局的簡稱,文字為漢字或滿漢文並用。雍正以後,以背面鑄兩個滿文為通例。三是文字大都為楷書,書寫規範。小平錢均為楷書對讀,文字剛勁有力,清後期錢文書體開始多樣。四是朝廷嚴格控制金屬配料比例,對幣材有着明確的規定,其金屬成分主要是銅和鉛,只是在不同時期含量有所變化而已。清初鑄錢對幣材的規定與明末鑄錢相同,定製為“銅七鉛三”。康熙二十三年改為“銅六鉛四”,雍正五年幣材的含銅量再次降低,為“銅鉛各半”。五是承擔了全國各地錢局部頒樣錢鑄造的重任。地方錢局與寶泉局是從屬關係,需按照寶泉局頒發的樣錢版式、尺寸、重量鼓鑄錢幣。六是錢背有星月紋。今所見寶泉局所鑄造的咸豐當五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大錢背面“當”字兩旁鑄有左月右星者,不同於寶泉局所鑄其他大錢。七是替內務府代鑄宮錢。宮錢產生於唐代,在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清朝宮錢為宮中內務府所轄之造辦處負責承辦製作。
母錢樣錢版別多樣
目前京局錢幣收藏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雕母、母錢和樣錢地位特殊。這三類錢幣因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清代錢幣收藏中炙手可熱,屬於綱目錢類,地位更加特殊。這種用精銅鏨鑿的雕母及其翻砂鑄造出來的母錢、樣錢,製作極其精美,在當時的鑄幣生產中是一種特殊的個例,存世較少,尤其是清初雕母屈指可數。相比之下,母錢的製作工藝更要特殊一些,這是因為母錢是用來翻砂鑄錢的,所以工藝要求很高,錢體邊廓不但要打磨光滑,地章同樣也要打磨平整,字口精整銳利。
二是稀少珍貴。清代錢幣存世量巨大,其中不乏許多稀有版別的珍品,如展覽中有祺祥通寶寶源局小平錢,直徑27.4、厚1.7毫米,重7.7克。因為祺祥年號使用時間短暫,只有兩個月,其鑄幣更是極少。祺祥預鑄年號錢在歷史上有如曇花一現,鑄成後未及在全國頒布使用便遭銷毀,成為我國貨幣史上壽命最短的一種年號錢。此外,展覽中還展示有赫赫有名的戴書咸豐鐵母錢。戴書咸豐錢,在書寫風格上與其他咸豐錢有着顯著的差異,尤其“咸”字的書寫與其他咸豐錢迥然不同。戴書意為戴熙書寫錢文。戴熙在道光曾官至兵部右侍郎,不僅是書畫家,還是古錢幣學家。鐵母是翻鑄鐵錢的母錢。戴書鐵母錢製作精工,居咸豐各小平錢之冠,存世極罕。除小平錢外,還曾鑄有“戴書”當五、當十等大錢,非常珍貴,今已很難覓到。展覽中的一枚咸豐重寶寶泉局戴書當十鐵母,直徑38.34、厚3.01毫米,重20.14克,錢文類似瘦金體,字口深峻,精神十足。
三是咸豐錢幣成為熱點。因為咸豐年間,正值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時期,造成軍費開支增大,民不聊生。政府為了彌補財政開支的不足,遂將財政危機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在錢幣鑄行上大做文章,相繼推出“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咸豐元寶”等種類繁多的錢幣。在咸豐朝流通錢中,寶泉局的鑄量最多,是我們所見咸豐錢中佔比例最大的。由於寶泉局分廠多,導致版別紛繁,紀值包括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共多種規格。寶源局大錢材質多樣,有紅銅、黃銅、鐵質、鉛質,版別變化繁雜。因為咸豐錢尤其是大錢的版別多樣,極其複雜,從民國至今一直是清錢收藏的一個熱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