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中的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中的燕是不是燕子?
雖然以燕子為題材的藝術品在明清時期流行一時,“杏林春燕”、“海晏河清”等圖案經常出現在各種物品上,但唐以前燕子的形象在留存至今的藝術品中並不多見,有些似是而非的形象,不能輕易下結論。
燕子在家築巢被視為吉祥
燕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也經常出現在古代藝術品中。古書中的燕子,單名“燕”,疊名“燕燕”,還有“玄鳥”、“乙鳥”、“天女”、“鸞鳥”、“烏衣”等名稱。燕子有着多種象徵意義。在商民族心目中,燕子是圖騰、神鳥(“天命神玄鳥,降而生商”);在陳勝眼中,燕子只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之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而平民百姓則認為,燕子在家中築巢,乃吉祥之事。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燕子的意象頗為豐富,或表達傷時惜春之情,或寄託相思、訴說離情,或感慨物是人非、國破家亡,或表達遊子的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有人認為,“杏林春燕”圖與“杏林”的傳說有關,三國時期名醫董奉,為人治病,不收分毫,只要求種杏樹,數年後蔚然成林,故“杏林春燕”圖碗的寓意或與此傳說有關。這種說法有點牽強,古人稱讚某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多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表示,“杏林春燕”多另有所指。陶瓷藝術品上的“杏林春燕”,多用於祝賀金榜題名,皇家瓷器上出現此圖,則有開科取士、求賢若渴之意。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碗
馬蹄下踏的何物至今眾說紛紜
儘管文學作品中早就出現了燕子的意象,但在唐以前的藝術品中,無論是青銅器還是玉器、陶瓷器等,卻極少見到燕子的形象。在古代一些鳥紋藝術品中,有一些形象類似於燕子,但特徵不明顯,因此不能確定為燕子。其中有一件文物就很值得懷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踏飛燕”。這件文物出土於甘肅省武威縣的一座漢墓,為東漢時期的青銅器。其造型是一匹急速飛馳的駿馬,其前肢兩蹄和後肢左蹄呈騰空狀,後肢右蹄踩在一隻飛鳥之上。1971年,郭沫若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把它命名為“馬踏飛燕”。
對這一命名,近年不斷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駿馬右蹄所踩的並非燕子,而是隼、鷂、鷹、雕之類的猛禽。理由是:一是形象不符。馬蹄下的鳥尾呈楔形,而燕子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亦即人們熟知的“燕尾”,馬蹄下的鳥尾並未呈現“燕尾”的形態,不能確定為“飛燕”。二是速度不符。雖然燕子的飛行速度看上去比麻雀、喜鵲、烏鴉等快,但比起駿馬的奔跑速度還是略遜一籌,以飛行較慢的燕子襯托駿馬的奔馳,顯然不合情理。鳥類當中,金雕和游隼的飛行速度最快,漢代藝術品大氣磅礴,藝術家要以飛鳥襯托千里馬的雄姿,不會以小燕子為原型,而是以他們所熟知的隼、鷹、雕為原型,通過馬踏猛禽這一極富想象力的造型,彰顯大漢帝國的威武。
因此,有學者提出“馬踏飛燕”應更名為“馬踏飛隼”。還有學者建議命名為“鷹鷂掠馬”、“凌雲奔馬”、“馬超龍雀”等。筆者認為,漢代文物上的燕紋飾屬於罕見,可供參考的文物不多,在尚不能確定馬蹄下之鳥具體是哪一種鳥的情況下,把它命名為“馬踏飛鳥”似乎更妥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現在回過頭來,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燕子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首先,燕子象徵春天,如許多傳統繪畫作品即以此為題材,表現春天時燕子雙飛、百花爭艷的內容。其次,燕子是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象徵,“海晏河清”圖不僅出現在瓷器上,古代的絲織品、雕刻、繪畫等也經常以此為題材。第三是古代科舉的象徵,明清時期,人們常用“杏林春燕”圖來表達“學而優則仕”的願望。在民間,燕子是吉祥的象徵,古代春聯常以燕子入對,如“梅花綻出人間福,燕子飛入吉祥家”。女人夢見燕子是生貴子的象徵,“玉燕投懷”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此外,“燕侶”象徵情侶,“燕爾新婚”形容新婚之樂,這些題材在藝術上的表現,也是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