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骨白的形成需要哪些因素?
在傳統觀念下的三代古玉收藏中,雞骨白達到了把玩沁色的最高境界,因此帶有雞骨白的三代古玉是很貴重的藏品。其實,這裡面存在着知性上的誤解。
雞骨白不是沁色,這是需要首先明確的一點。而雞骨白與沁色完全不同,通過對雞骨白表面硬度的測試可以發現,雞骨白形成的區域硬度很低,這說明雞骨白的形成是玉質在掩埋環境的長期作用下,出現的鈣化表現,也就是俗話說的“朽了”。
雞骨白在玉器上的表現形式有兩種:
一是淺層次鈣化。表現為相對深度較淺的鈣化層覆蓋玉質的表面,下面的玉質沒存發生質的變化,有些表面沒有鈣化的地方,依然露出完好的玉質地,我們稱之為有“天窗”。帶有天窗的雞骨白是最受藏家歡迎的,因為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首先說明了鈣化程度不深,沒有對玉質造成嚴重的破壞,通過長時間的盤玩,可以使雞骨白變成相當漂亮的熟坑紅色;其次,通過天窗可以觀察到原有玉質的種類、顏色等重要信息。
老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如果帶有這種水平的雞骨白,就是很貴重的藏品了。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了“相對深度較淺的鈣化層”的語言表述,這是鑒定真假雞骨白的直觀區別之一,真雞骨白的形成即使比較淺,也具有不同的入玉深度存在;而贗品雞骨白的顏色一般都很淺而平均。
殷商 雞骨白沁
二是深層次或完全鈣化。表現為整個玉件通體變白,器表面的硬度嚴重降低,有的表面斑駁不平,甚至可以用指甲划出痕迹,從古玩收藏角度上看,這種雞骨白玉器已經失去了其應有的收藏把玩價值,一般不會受到古玉收藏家的歡迎,當然也少有贗品出現。但是,如果器件保存完好,仍不失一種真實的古玉藏品,對於一般水平的收藏者來說,仍保留有重要的標本價值和器物學方面的信息,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藏品。
真正帶有雞骨白的古玉並不多見,因為在長期掩埋的過程中,玉質鈣化的形成條件比較複雜,比較重要的因素是濕度、玉質與時間。
1)濕度:從對出土玉器的分析上看,雞骨白玉器多出現在南方,比如同是新石器時期晚期玉器,良渚文化的雞骨白出現頻繁,而地處內蒙赤峰的紅山文化玉器就很少見到雞骨白出現,完全鈣化的出土器幾乎不可見。這就說明,雞骨白的形成與掩埋環境中的濕度有着直接的關係。這裡所要討論的,並不是雞骨白形成的成因,而是提供一條判斷真偽的依據,如果見到一件帶有北方紅山文化造型特徵的古玉器,上面出現了局部或整體雞骨白,如果從玉器風格所表述出的地域上加以分析,儘管不能立斷一定是贗品,至少也可以向我們暗示了藏品鑒定特徵的不標準,初涉收藏者一般要敬而遠之。
良諸文化 玉獸面飾件及雞骨白
2)玉質:雞骨白的形成是掩埋環境造成對玉質的侵害,儘管如此,這與玉質本身的硬度比重仍然有着直接的關係,硬度高、比重大的和闐玉質一般不容易受到掩埋環境的干擾;而硬度、比重較低的類玉,就比較容易受泌,也比較容易出現鈣化的雞骨白。比如以出現雞骨白頻率最高的良渚文化玉器來說,基本上都是石性重,硬度、比重明顯偏低的地方雜玉。相反,老三代玉器中的和闐玉就很少見到雞骨白,這就充分說明了玉質硬度比重的狀況,是形成雞骨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玉”的泛概念框架下,常見玉的硬度、比重有下面這樣一組數據:
上面的數據說明了常見玉的硬度與比重,在收藏實際操作中,如果雞骨白出現在這些硬度比較高的玉質上,就要小心謹慎地對待。
3)時間:按照一般常規來說,出現在真正軟玉(和田玉)或類玉(岫岩玉、獨山玉等)上的雞骨白,其製作年代不會晚於漢代。換言之,雞骨白應出現在漢代以前的玉器上,這是對於時間上的形成要求。兩漢以後,由於掩埋時間的不足,所以在傳世品中極少見到帶有雞骨白的玉器出現,這就是雞骨白收藏價值很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兩漢以後的雞骨白很少出現像良渚玉器那樣的滿內和深層的鈣化,一般都是局部很小一點的雞骨白色。漢代以後,由於掩埋時間不足,所以不具備使玉質充分鈣化的時間過程,所以不會有雞骨白玉的出現。據說近年在杭州附近一座南宋墓中發掘出了帶有雞骨白的玉器,估計屬於質地鬆軟的地方玉石,不具有代表性。
春秋 卧蠶紋玉璧雞骨白
所謂“雞骨白”是對顏色的一種籠統的稱呼,實際上根據鈣化環境與玉質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象牙白、雞骨白、糖米白等顏色。在實際收藏過程中,如果碰到了雞骨白,一定要精心呵護,盡量不要過多地展示或擺放在外面,更不要放在手中摩挲把玩,因為手掌中的汗水對白色有着較強的污染能力,稍有不慎,象牙白、雞骨白、糙米白就會很快地變成象牙黃、雞骨黃、糙米黃,一旦由白而變黃,雞骨白的收藏價值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