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東省造壽字壹兩銀幣的幾種說法
廣東省造壽字壹兩銀幣乃中國銀幣大珍之一,由於未見史籍記載,來龍去脈眾說紛紜並不明確。綜合而言,以前輩張絅伯在《泉幣》第七期所論可為代表:“本品因未紀年,殊難遽斷,然觀其圖案,諧作福壽,環繞雙龍,幕無英文,意含頌祝,大異常制。由此以推,或為紀念幣之一種,專以祝慈禧太后七旬萬壽者也。”將之視為紀念幣並未有太多異議,只是在確切日期上,“因未紀年,殊難遽斷”莫衷一是。其製成時日有光緒二十年(1894)、三十年(1904)及三十一年(1905)等三種說法,亦有認為其系臆造。
光緒二十年之說,是來自清王無生《述庵秘錄》書中描述朝廷大臣剛毅生性貪詐好財,有“巡撫廣東,以甲午(光緒二十年)入都祝嘏(慈禧六旬壽),希大用。時內地通用銀,廣東獨制銀幣。剛謂總辦某道曰:‘為我制銀幣三萬,攜入都。’某曰:‘諾。’製成齎往,…。”云云,按剛毅並未擔任過廣東巡撫一職,此處應為“巡視安撫”之意;惟雖有記載未加描述型制,無法得知其所造究竟為何,但常被作為此論之引證。光緒三十年則認為是慈禧七十大壽所造,一般以採納此說者居多。另也有其乃“元兩之爭”後的產物,這持光緒三十一年制說法的由來。 然前天津造幣廠廠長李伯琦撰之《中國紀念幣考》上卻記有:“至光緒甲午年,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時,外省已設銀元局鑄銀元,亦聞他國有紀念幣之事矣。廣東銀元局遂議鑄一元銀幣,慶祝萬壽,幣式一面仍蟠龍,一面中篆文團壽字,而圍以卍字紋,適我軍戰敗,奉詔停止慶賀,遂未鑄呈,惟案卷中存此圖樣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復見,案卷亦不存。”按慈禧太后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甲午年適逢其六十大壽,而該年六月底日本挑起豐島海戰清朝因之在七月一日其正式宣戰。但隨後八月中時清陸軍在平壤之戰、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均告失利,日軍掌握主動後並迅速向中國境內推進,月底時已渡過鴨綠江。在慈禧壽辰前清軍可說連番敗陣,所有祝壽活動被迫中止。
前天津造幣廠廠長李伯琦撰《中國紀念幣考》上的有關敘述,據 悉為馬定祥親手所抄
三種推論皆有其據,筆者個人認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試製而又中止的說法,從歷史背景的角度來說其有較高的合理性。尤其李氏《中國紀念幣考》文內提到的“惟案卷中存此圖樣模型耳。木雕模型,今已不復見,案卷亦不存。”等語,表示他應見過所謂的案卷及模型實物。官場辦事須簽准後執行乃理所當然,但若為宮殿的營造建築,則帝王將相雖位高權重也很難憑圖面及文字描述來想象完成後的模樣,故因此而製作木雕模型也不足為奇,只是文獻現已散失無法據以考證。
香港造幣廠在1866年送英國皇家造幣廠的漢字木雕模型。本圖 取自“Money in the Bank”(《香港滙豐銀行藏品圖錄》)
至於為籌劃造幣之時是否也有刻木雕模型的例子呢?香港造幣廠在1866年籌辦初時因尚無雕模能力,系由英國皇家造幣廠代勞,惟因英國雕刻師不諳漢字筆劃,試作時字體十分拙劣,港府因此曾送文字之木雕模型至倫敦以協助進行,此物現仍在皇家造幣廠博物館。由此看來,所謂祝壽銀幣木雕模型的存在有其可能,是為李伯琦說法的旁證。筆者再引述李氏文中之一段:“凡遇國家慶典,國幣別鑄異形,以為紀念,其例創於歐洲。但此幣鑄數無多,專供人把玩收藏耳,不與通行幣併流於世也。我國雖幣制向欠完善,然自三代前,改行海貝殼,以銅仿其形,鑄行於世。(即後世藏泉家,所稱鬼臉錢,或蟻鼻錢者,嘉道間,古錢學昌明,尚不知此為何物。近世學者,始考知為最古之銅貝,亦用銅為幣之始,發現皆黃河兩岸。)嗣改空首布,方足布,圓足布,尖足布,齊刀,明刀等,形式迭更,至周末始有圜錢,以銅為本位,亦數千年矣。然未聞有紀念幣之名也。但雖無此名,亦有此事,如新帝登極,錢法堂,命寶源局、寶泉局,以新年號鑄錢,背鑄吉語或龍鳳紋,如大清一統,天子萬年等。此乃開模取吉,由司官隨意定之,不見公文,亦不言紀念,實則即紀念意也。人亦不珍視,藏泉家概入壓勝品,世間所見亦少,惟正德通寶,背龍鳳紋者較多,乃鄉愚謂能辟邪,珍之,而所傳者多後世偽造,藏泉家反不錄,改元所鑄之外,則乾隆通寶,背左右安南,二漢字之平錢,乃高宗命特鑄,雖未明降言紀念,實紀念矣。”足見紀念幣在以往是無名有實。
錢幣大師馬定祥曾藏有廣東省造壽字壹兩銀幣及厚版鉛樣各一,此鉛質單面樣版是耿愛德舊藏,在民國卅八年離開上海前因其厚度超出錢幣保存紙板過多,無法和其他銀幣並列,故與馬老交換。此兩者均收錄在《錢幣學大師馬定祥》圖冊內,其說明為“祝賀慈禧六十大壽而特鑄”。根據以上資料,筆者乃傾向於此中國首枚機制紀念幣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試製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