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尊明關公背後的收藏故事
這尊明關公背後的收藏故事古董交易 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在一位吳姓朋友處見到一座關公銅造像(見圖)。
此銅造像身穿鎧甲,右手撫須,左手叉腰,丹鳳眼,卧蠶眉,雙目前視,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端坐在銅座上。此像神態逼真,沉着堅毅,在充滿張力的昂揚形體中,蕩漾着生生不息的氣勢;在氣貫長虹的勃發雄姿下,似乎能暗淡所有的刀光劍影。此像高約50厘米,鑄造精美,經綜合判斷,這應該是明代的一座精美的關公造像。
歷代帝王對關羽都極其崇尚,並對其敕封,以表彰他護國佑民的功德。隋代封關羽為“忠惠公”;唐代封“伽萱神”;宋代封“武安王”、“忠惠王”;元代封“武安英濟王”、“利濟昭忠侯”;明代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代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清道光皇帝還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使關羽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從唐代開始,朝廷令全國府縣在春秋兩季對關帝致祭,致使建關帝廟的習俗歷代長盛不衰,成了一種獨特的關帝文化。而民間的關帝崇拜經久不衰,人們為關羽建廟,稱為“關帝廟”,全國各地都有建造,有的地方稱“武廟”,與孔子的“文廟”並駕齊驅。而在家家戶戶每年都張貼的年畫中,有一幅畫包括了天地諸神、三界諸神,在眾多的神仙中,關羽常常被放在正中,畫得和玉帝同樣大,甚至比玉帝還要大,由此可見關羽在民間信仰中的位置。
經詢問得知,這尊關公像竟有不凡的來歷。據吳姓家譜記載,此像來自於平陽府(即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屯裡村的關帝廟。吳姓的先祖吳節極,曾任明代平陽府總兵,明洪武年間,其後代吳普聖遷居時將此銅像帶出,後由洪洞經菏澤移居沛縣,吳氏後裔一直將此像供奉於家族祠堂,供族人參拜。由於文化大革命等的原因,吳氏後裔將此像收歸家中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