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藏家、行家究竟誰最厲害
玩家、藏家、行家究竟誰最厲害
投身拍賣行業十五年來,與同事同行間有很多相聚和別離,因圈子就這麼大,所以別離總是短暫的,只要人在,低頭不見抬頭見。我身邊和古董打交道的無非三種人:玩家、行家和藏家 。
玩家是最先登場與最先出局的人。就我的理解,成為一個玩家比成為一個藏家容易得多,因為條件更寬鬆,玩家大多以“玩”為旨,圖的是樂。在上世紀90 年代早期的小型拍賣會上,我們的客戶中有不少是玩家,他們的身份各異,大多不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他們只是比別人多一點閑錢和多一點對古玩的興趣。他們今天買明天也可以賣,高興就買,不高興就不賣,但如果是心頭好給再多錢也不賣。這就是玩家,不強求系統收藏。在那個信息不對稱,玩家們如魚得水,買得容易,賣得開心 。
2003年之後,隨着藝術品市場的高速增長,更多的人投身進來,購買古玩需要更多資金和更多精力的專註投入,不夠專業和專心的玩家隊伍缺乏持續競爭力,被逐漸邊緣化了,此時成為了行家的天下 。
2003年至2011 年這八年,古玩價格的不斷飛漲和海外淘寶市場的全方位開拓給了古玩商們迅速發展做大的機會,同時這也是拍賣業、畫廊業野蠻生長的年代。那時候好東西出來得多,國人在世界各地尋寶,掀起了文物迴流的大潮。行業里資金和貨品周轉快,今天回想起來當時不少精品的價格遠沒達到它該有的位置。真正的好東西一旦鑽進收藏家的保險柜,就不知何時才能再進入市場了。在2009年後,宏觀經濟變化,藝術品市場的泡沫不斷累積,同時金融資本大規模進入,很多當時進入的藝術基金在今天看來進入的時機和運作的方式是不合適的,只是當時人們投資或投機熱情的高漲,使市場早已忽視了這些風險 。
2012年之後,隨着經濟下行,市場進入調整期,古董行業也在進行自我調整,行家中很多人資金周轉不動,或嚴重虧損,前些年囫圇吞下的錢,一部分又吐了出來,有些行家逐漸淡出了,有些仍活躍着,但對市場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小。此時的藝術品市場,基本被重量級的大藏家和頂尖拍賣行主導,逐漸成為私人美術館或企業收藏的頂級藏家、還有“發燒友”級別的專攻某一領域的專項藏家的天下。
如今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藏家,有着近乎苛刻的條件。不僅要喜歡,而且要相當有錢,每年沒有幾個億的現金流那就是“浮雲”。關鍵還要建立成體系的收藏,買完後要能留得住,一點點攢。有時不見得多喜歡,但為了湊上品種,或者為了美術館的藏品級別規劃,也會買。為了等件大東西,有時會惦記好多年,真正等到了,未必拼爭得下來。最關鍵還要遇對人,跟對朋友圈。很多想成為藏家的收藏愛好者都犧牲在了收藏圈的邊緣 。現在很少有被撿漏的機會,精品的價格還在不斷上漲,這是我們行家圈子的共識。正因為如此,我們雖然苦、雖然難,但始終抱有信心和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