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左的書畫藝術評價
趙左的書畫藝術評價
趙左之名,見於多處畫史之中。擇其要者錄如下:
趙文度名左,華亭人。與董文敏同郡同時,筆墨亦相類,世人謂開松江派者,首為屈指。然無筆不自古人中出,非時輩可及也。吳梅村題云:“梅道人有此圖,峰巒險絕,人物叢萃,為收藏家所賞。此幅蕭疏見長,散乘小果,自足證道,不必學如來面孔也。” 周廣庵題:“翠掃春風,想見張緒當年。”元徵之云:“流傳畫師輩,奇態盡埋沒,頑干纖枝,為近人埋沒不少。”
方敦四一絕云:“雙樹孤舟靜,山空鳥不喧,為詢垂釣叟,曾否是桃源?”(周亮工《讀畫錄》卷一)
趙左,字文度,雲間人。畫法董北苑、黃子久、倪雲林,超然玄遠。與董思白為翰墨友,流傳董跡,頗有出文度手者,兩君頡頏藝苑,政猶魯、衛。若董畫而出於文度,縱非床頭捉刀人,亦所謂買王得羊也。(姜紹書《無聲詩史》卷四)
趙左,字文度,華亭人。其山水與宋懋晉同學於宋旭,懋晉揮灑自得,而左惜墨構思,不輕涉筆。其畫宗董源,兼得黃、倪兩家之勝,雲山一派,能以已意發之,有似米非米之妙,神韻逸發,為士林所珍。嘉興陳廉,其高足也。(韓徐沁《明畫錄》卷四)
趙左,字文度,華亭人。善山水,筆墨秀雅。煙雲生動,烘染得法,設色韻致,雖自成一家,間有臨仿宋、元家法者,亦用焦墨枯筆為之。吳下蘇楹一派,乃其首創門庭也。(韓昂《圖繪寶鑒續編》卷一)
董其昌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於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趙左既然與之同時,那麼他的活動時間亦可大致確定。趙左除去與董其昌“同郡同時”外,還與董其昌“為翰墨友”,而且豈止是“翰墨友”,甚至還為董其昌捉刀代筆,也就是說,董其昌署款的若干作品中,其實有些是出自趙左之手,二人關係非同一般。
趙在擅長作山水畫,學畫於宋旭(公元1525-1606年以後)。他和宋懋晉(生卒年不詳)是師兄弟。而宋旭是“吳門一派”領袖沈周的弟子。沈周等吳門畫家都十分推崇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的畫藝,從以上梳理出的師承關係來看,趙左應當是遠學五代的董源、巨然,元朝的黃公望、倪瓚,近學本朝的沈周、宋旭。從這條線看,他們的作品,大都是表現南方景色的水墨山水畫;也就是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北宗”說中的南宗畫。那麼趙左自然也就在繪畫史的這一序列中確立了他的位置。由此,即便函沒有看到趙左的作品,也能大致了解他的畫風,即屬於文人繪畫疏淡一路的風格。同時代的友人及稍後的論者,都對趙左的畫藝有很好的評價。
趙左的畫幅,一般尺幅不很大,且以紙本為多。趙左繪畫中所吸取的營養並不只是限於“南宗”山水,而是對“北宗”山水也有所借鑒。但是在具體的描繪上,趙左那種松秀、疏淡的筆法,則又明顯帶有“文人畫”的特點。山腳處的樹木較為具體細緻,山頂處的樹木僅以墨點畫出,既表現出山石密集的植被,遠近高下的距離自然也就顯現了出來。山石的皴法變化較多,以“披麻皴”為主,可以看出黃公望運筆的影響。
趙左除以山水畫聞名外,對於繪畫理論也有相當深切的見地。《無聲詩史》一書中引了一段他的見解:“畫山水大幅,務以得勢為主;山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串;林木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石得勢,雖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為庸;山坡得勢,雖交錯而自不繁亂。何則?以其理然也。而皴擦勾斫,紛披糾合之法即在理勢之中。至於野橋村落,樓觀舟車,人物屋宇,全在想其形勢之可安頓處、可隱藏處、可點綴處,先以朽筆為之,復詳玩,似不可易者,然後落墨,方有意味。如遠樹要模糊,襯樹要體貼,蓋取其掩映連絡也。其輕煙遠渚,碎石幽溪,疏筠蔓草之類,只不過因意添設而已。為煙嵐雲岫,必要照映山之前後左右,令其起處至結處雖有斷續,仍與山勢合一而不渙散,則山不為煙雲所掩矣。藏蓄水口,安置路徑,宜隱見參半,使線回而接山之血脈。總之,章法不用意構思,一味填塞,是補衲也,焉能出人意表哉?所貴乎取勢布景者,合而觀之,若一氣呵成,徐玩之,又神理湊合,乃為高手。然而取勢面景者,合而觀之,若一氣呵成,徐玩之,又神理湊合,乃為高手。然而取勢之法又甚活潑,未可拘攣,若非用筆用墨之高韻,又非多閱古迹及天資高邁者,未易語也”。 理論結合實踐,可謂心得體會之言。
趙左存世的作品數量不算少。福開森在其所編著的《歷代著錄畫目》中共收錄趙左作品三十一件,其中包括了清宮收藏並經《石渠寶笈》著錄的八件。現今海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趙左作品量都遠遠超過此數。如首都博物館收藏的趙左《溪山無盡圖》卷,紙本,設色,橫270厘米,縱24.5厘米。卷中畫江南山色,峰巒清秀,雲霧環繞,雨意蒙蒙。村莊錯落,溪水潺潺。畫法用披麻皴,濃淡相間,筆意洒脫,有生拙之趣。設色淡雅,以淡墨、赭石為主,兼用花青。畫面淡墨輕嵐,氣韻清雅秀麗。尾末自題:“溪山無盡圖,戊午秋九月,偶寓浦東寒花館中,雨窗漫作,輒似利家山水也。趙左。” 下鈐“趙左之印”、“文度氏”二方白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