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瓷器中最好的青瓷可以上做貢瓷
越窯瓷器中最好的青瓷可以上做貢瓷青瓷是中國陶瓷家族中最大的一支,中國陶瓷最早就是從青瓷開始的,早在商代就有了原始的青瓷。
早期人們對瓷器色彩的追求是被動的,還不能主動地對燒造色彩進行掌控,所以只在偶然的情況下瓷器才呈現出青色。不過這種青色與後世青瓷的青色有天壤之別,有的時候呈現黃色,有時候呈現褐色,有的時候只是閃着一點兒青。越窯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到了唐宋時期,中國人燒造的青瓷就非常完美了。越窯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出現得最早,歷史悠久。越窯是唐代最著名的窯場,位於長江以南,“南青北白”形成了青白對峙的局面。唐代的青瓷顏色偏黃,到了唐代後期、五代乃至北宋初期,開始出現湖綠色的越窯,非常漂亮。
越窯青釉刻花蓮紋五瓣花口碗 口徑14厘米 觀復博物館藏上頁(上圖)的這隻越窯青釉刻花蓮紋碗呈五瓣形。在五代,碗形大多呈五瓣狀態,到了北宋一般呈六瓣。它的紋樣很接近北宋的特徵,所以這隻碗很可能是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
碗底有支燒痕迹,足是裹足,清晰可見,表面有細碎的紋飾,叫作“篦紋”,是用竹子做的帶齒的工具刻出清晰的紋理。以顏色論,越窯的巔峰狀態出現在五代到北宋初年這一時期,顏色非常漂亮。
陶瓷仿金屬器的紋飾在唐代非常流行
舞狩獵紋八瓣銀杯 口徑9.1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這是一個越窯的溫碗,碗里原來有一把壺,壺裡裝着酒,壺已遺失。這隻溫碗呈八瓣形,碗身上有極細的紋飾都是花卉。此外,碗的圈足外撇。
這隻碗的造型非常像金屬器,比如銅的、銀的,甚至像金的。用陶瓷仿金屬器是唐代瓷器的特徵,尤其是名貴瓷器。這種仿金屬器的紋飾在唐代非常流行,後來影響到遼代。而與遼代早期同時代的五代,其青瓷尤其是越窯,也會呈現金屬器的某些特徵,比如它的花口有金屬折翻的效果,瓷器一般不做這種效果,因為很難做。
唐代 越窯青釉錐花花卉紋花口缽 口徑20.5厘米 觀復博物館藏盛唐的越窯與唐代晚期到五代時期的越窯比起來,顏色更加青翠漂亮。這件青瓷溫碗與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的顏色非常接近。和法門寺的寶藏一樣,大量出土之物讓我們後人重新看到了他們真實的面目,有幸目睹先人創造的燦爛文明。
1 越窯的窯址位於哪個省?越窯是南方最大的窯系,它的分布比較廣泛,窯址位於浙江省。浙江省是早年吳越國的屬地,所以稱為越窯。從紹興、上虞、餘姚到慈溪,沿海岸線這一帶,是越窯窯址最集中的地方,餘姚的上林湖位置最佳,它佔地不到3000畝,周圍的窯口都是燒制越窯最好的窯廠,也是越窯的中心,不過越窯周圍輻射出去的窯廠也非常多。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是最富強的國家,統領十三州,主要的地區就在今天的浙江省,同時包括福建福州的部分地區以及江蘇蘇州的部分地區。
東漢 布紋四系罐 高22.6厘米 慈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這一地區在東漢時期就能燒造出非常成熟的青瓷,雖然瓷器表面還經常出現疙瘩,釉面不像後來的青瓷那麼光潔,但它所呈現出來的特徵已經清楚地表明了它是唐代越窯的前身。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後,越窯逐漸發展起來。到了唐代,越窯越發成熟了。唐人對越窯的評價是“如冰類玉”,從這樣的文學描述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越窯是一種比較透亮的、玻璃感很強的陶瓷。
五代 越窯青釉寶珠紐帶蓋執蓋 上圖一是一個五代時期的越窯執壺,顏色呈青翠色,在轉折的地方有積釉,顯得更綠。五代時期的瓷器,不論南方窯口還是北方窯口,多數呈五瓣形。這種造型特徵不僅僅體現在越窯上,其他窯口也有這個特徵。
2 法門寺寶藏從入封到出土,相隔多少年?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出土了很多文物,越窯也在其中,而最引人矚目的秘色瓷是在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出土的。這些秘色瓷是唐朝後期(874年)入封的,於1987年出土,中間相隔1113年。
法門寺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建築,它是因塔建寺,即塔先建成再成寺。據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以後,舍利子被分成84000份,其中19份傳入中國,建成19座寶塔,阿育王寺是最早建立的一批寺院。
唐代初年,阿育王寺更名為法門寺。法門寺所藏的寶物自874年最後一次埋入地宮,就再也沒有機會打開了。1981年法門寺遭雷擊以後坍塌,1987年勘查人員在整理地宮的時候偶然發現出土的文物,舉世震驚。
這些文物中最重要的是越窯,也叫秘色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秘色瓷都只有文獻記載,而沒有實物比照,即使現實中見到了秘色釉實物也無法對證。法門寺的出土文物使秘色瓷的千年之謎真相大白,這些寶物入地宮的時候都記入了衣物賬,記載的秘色瓷一共13件,而地宮裡正好出土了13件秘色瓷,這13件都是國寶。
晚唐詩人陸龜蒙在《詠秘色越器》中這樣評價越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這是古人在詩歌中首次提到秘色瓷,秘色瓷是“秘密之色”的意思,也就是輕易不示人。唐代最好的越窯可以進貢,而這種青瓷“秘色”,一般人是看不到。法門寺的出土文物,讓一樁糾纏了陶瓷界很久的懸案真相大白。
3 陸羽是哪裡人?
唐代提到越窯的文獻很多,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將越窯和邢窯之間的比較寫得很清楚。
陸羽是湖北天門人,《茶經》是他的茶學專著。中國人喝茶的歷史有2000年了,從漢代就開始喝茶。陸羽著《茶經》,細述茶的知識,茶的工具以及茶的烹制、沖泡的方法,以及其中注意事項等,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著作。
《茶經》影響了後世1000多年的茶文化,到今天為止,所有經營茶的人,無論是種茶、採茶還是賣茶葉,都是把陸羽奉為“茶聖”。在中華文化圈輻射範圍內的國家,包括日本、朝鮮、韓國,所有飲茶者都深受《茶經》的影響。
陸羽在《茶經》中的記述很有趣:“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大意是說:茶葉是南方一種很好的樹;“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是高度,而非茶樹的直徑;“其巴山峽川”指的是四川地區,在唐代,這一地區的茶樹很大;“有兩人合抱者”,說明這茶樹非常大,人需要到樹上將樹枝砍下再到下面將樹枝拾起來,這是當時採茶的景象。
現今便利的採茶方式,是古人在茶葉培育種植中逐漸演化的,注意控制茶樹的生長,方便採摘。目前在雲南普洱地區,還有一些比較大的茶樹,需要上樹採摘。
另外,陸羽在寫到“茶之具”的時候,先說“若邢窯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他把邢窯與越窯進行比較,說邢窯像銀,而越窯像玉,在這一點上,邢窯不如越窯。此外,“若邢瓷類雪,則越窯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陸羽認為,冰的文學魅力超過雪。最後,“邢窯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