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揚子為何氣吞山河般的狂攬紫砂壺
解析揚子為何氣吞山河般的狂攬紫砂壺近來,影視明星楊子在紫砂拍賣界的兩次“氣吞山河”的大收購,着實把業內的一些“老江湖”嚇了一下跳:在東正秋拍上,這位仁兄先是以近億元的天價攬進一套 “顧景舟制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打破當前中國紫砂壺的最高拍賣紀錄,而後在北京遠方秋拍上,再度豪擲2.128億元,一口“吃下”38把顧景舟壺。
若僅把眼光聚焦在顧老身上,這事一點都不奇怪。從五年前作品正式晉陞“千萬元俱樂部”開始,這位已故工藝泰斗的作品價格就連爬直上,在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 場上掀起一輪又一輪的“顧景舟熱”。事實上,在楊子之前,上市公司中超電纜今年5月份便曾經耗資1.04億拿下28把顧景舟的紫砂壺,從而獲得媒體廣泛關注。
顧老的壺連創高價成交,直接就把整個中國紫砂壺產業的大盤拉起來了。隨着大量社會資本的湧入,一些還活着的工藝師的作品也迅速炒到了天價。熟悉紫砂市場行 情的老玩家都知道,現在一個普通工藝師做的壺都可以炒到上千元,而高級工藝師的作品則喊到幾千上萬元,省級工藝大師和國家級工藝大師的作品價格就更是沒 譜,開口便是幾萬、幾十萬元。
現在的問題來了,楊子作為一個新進場的玩家,為什麼敢毫不猶豫地把景舟紫砂直接往“億元俱樂部”上面推?
先不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說說這位影視巨子在收藏界的前輩。王健林和劉益謙目前是國內收藏界公認的最土豪的兩位。只要懂點投資的人都知道,這倆人在拍賣市場上揮金如土絕不是頭腦發熱一時興起的行為。
王健林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入收藏界,古今中外能關注的藝術家恐怕他都關注過,因為起步早——在國內的藝術行業沒有發展成熟的時候就捷足先登了,所以他在這個市場上投資所獲得的增值利益是最大的。其他的不說,就拿他在吳冠中身上押下的“賭注”來說,在市場最逛熱的2011年,吳老的作品曾經被炒到每平方尺逾200萬元,哪怕是在市場回調最狠的近一年來,吳老的油畫和國畫依然在市場上有着極強的號召力。
劉益謙進場雖然比王健林晚,但是腦瓜子卻是最聰明的一個,最近幾年,他“習慣性地”每次包攬全場最高價拍品,已經把自己成功打造成“有錢任性”的代名詞。就說他的代表作——以超過2.8億港元成交的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很多人看到新聞的第一天都在吐槽:“劉益謙肯定是瘋了,幾億元買一個這麼小的杯子,肯定要虧得血本無歸。”殊不知,僅僅當年,淘寶上賣出的仿製雞缸杯就達幾百萬個。而劉益謙自己複製的雞缺杯,同樣在市場上受到大眾收藏者的熱捧,第一批1萬個剛上市就售罄,第二批數量有多少沒有人知道,只知道價格已經分成了三檔,最高檔的幾千元一個。這個月劉益謙現身廣州藝博會,有些收藏家才開竅:買那隻真的古董雞缸杯的錢,可能人家已經早賺回來了。
如果說到揮金如土,劉益謙顯然比楊子“任性”,近兩年,他每年在藝術品市場上花出去的錢都有幾十億,而且很大部分是在國外花的。連他這樣的標準土豪,上次 在廣州藝博會上與筆者等一幫媒體人士對談時都不得不承認,自己這些年買的有些東西確實有點貴。後進場的楊子,何以沒有這樣的想法?
話題回到紫砂壺。在市場上真正掀起景舟熱之前,紫砂壺作為陶瓷裡邊的實用器,是非常大眾化的工藝產品,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相比書畫、瓷器等其他主流拍 品,一直有點邊緣化。而事實上,直到今天,在一些美術評論家的眼裡,大多數的陶瓷類作品,也只是藝術含量極其低的小工業產品,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把做工 藝品的師傅稱之為工匠,同時把做純藝術做得蹩腳的畫家說成“匠氣太濃”。那麼,為什麼拍賣市場上的陶瓷還屢屢能被藏家推到天價?主要原因在於,那些都是有 文物價值和歷史檔案性質的古董。也正因如此,第一批衝到天價的景舟壺,是顧老與吳湖帆等藝術家合作的藝術衍生品。因為有一些真正的藝術家參與創作,提升了工藝品的藝術含量,從而使得這些天價壺在拍賣市場上有了更強的說服力。
不過,市場上的事兒永遠都是常理說不清的。因為活躍在市場上的各類資金實在太複雜太多了。有些資金,可能根本就不是奔藝術而來。所以,對為什麼當代工匠的“裸體”紫砂也能被炒到幾十萬元一個的現象,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給出專業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