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鈿技術竟然出現在商周時期的漆器上面
商周時期漆器圖中為筆者收藏的一塊清代的木版畫,木版為酸枝木所制,髹漆以後,用貝殼鑲嵌成一幅春意盎然的“梅香桃艷”圖。圖長127.6厘米,寬54.5厘米,厚度為2.4厘米。這種用貝殼進行鑲嵌的工藝,在我國古代有一個美麗的稱謂,叫作“螺鈿”。
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木材泥土美玉石頭皆可作畫紙,而多彩的顏料也可由金銀珠寶珍珠瑪瑙代替,連秸稈、木材甚至貝殼都能做成意境淡遠的山水花鳥。
螺是指貝殼之類的軟體動物,鈿有鑲嵌裝飾之意。螺鈿是一種在傢具、樂器、漆器、屏風、木雕和盆碟等地方進行貝殼鑲嵌的技術,它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鑲嵌裝飾藝術。據我國目前僅存的惟一一部漆工專著、明代黃大成所著的《髹飾錄》記載:“螺鈿,一名蜔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劃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細粗。”書中詳細介紹了螺鈿技術的廣泛應用。
只見圖景之上,梅桃爭春,左邊為梅樹,梅開燦爛,香氣撲鼻,沁人心脾;右邊為桃樹,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色彩艷麗,春風吹拂,花瓣搖落,漫天花雨,繽紛飛揚,令人心醉。天空中,大地上,隨處可見正在飄搖的花瓣,宛如一朵朵纖細的浮雲,營造出十分唯美的意境,就像春風拂面,吹面不寒。畫的中心,鑲嵌出兩個部分重疊的四邊形,中有題詩“青梅有情舞翠色,桃花無語笑春風”,正暗合圖景,詩文和圖畫珠聯璧合。邊緣鑲嵌成細線,在四角繞成吉祥紋。在左右兩邊分別有印章,也是用的螺鈿技術,匠心獨具。這種使用螺鈿技術的木版畫不是很常見,“物以稀為貴”,時至今日,價值不菲。
螺鈿技術在我國大約始於商代。我國商周時出土的漆器上便有了螺鈿技術,到唐代時,螺鈿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目前出土的螺鈿漆背銅鏡,可以一窺當年的盛況。不過,螺鈿技術得到大規模運用還是在明清時期。當紅木傢具流行以後,在傢具上進行鑲嵌的技術隨之創新和發展,貝殼鑲嵌的螺鈿技術也蔚為大觀。使用螺鈿技術時,需要將貝殼打磨成鑲嵌需要的圖形薄片,比如花鳥、人物、山水、樹木等,有的甚至要刻出文字來,非常精細。
螺鈿發展到後來,不僅僅是貝殼,珠寶瑪瑙硨磲琥珀等都能融入,這便是名震一時的“八寶嵌”了。八寶嵌的名貴程度與螺鈿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筆者更喜歡螺鈿的純粹,畢竟螺鈿作畫更接近中國的潑墨山水,更顯出濃濃的東方特色和中國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