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收藏投資如何避免打眼
藝術品收藏投資如何避免打眼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投資活動的收益和風險都是相伴而生的,收益越大則風險也就越大。如同生意場上人們常說的:“利潤有多高,風險就有多高”。藝術品投資也不可能例外。
藝術品投資究竟有哪些風險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遇到贗品的風險。古董藝術品往往富含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凝聚着藝術家的獨特創造,具有“獨一無二性”。可是,也正因這種“獨一無二性”能夠帶來豐厚利潤,就容易引誘不良之徒仿造、仿冒,從而構成藝術品投資者買到贗品的風險。
而且,我國歷史上古玩藝術品交易就有“撿漏”、“打眼”之說和買假不退的行規。“撿漏”、“打眼”是古玩行的專用語言,花較少的錢買了真品或價值高的東西叫“撿漏”,花較多的錢買了贗品或沒價值的東西叫“打眼”;按古玩行中的老規矩,“打眼”者一般只得自認倒霉,不能退貨,因為退貨時人家會問“你打眼了來退貨,撿了漏退不退呢?”
“撿漏”、“打眼”之說和買假不退的行規,既給古玩藝術品交易帶來博弈的樂趣,也造成了藝術品投資的最大風險。許多不良之徒就是利用這一點來設置陷阱,牟取暴利。
河北有一位企業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藏瓷器,經常到北京的古玩市場“淘寶”,一些不良古董商人也投其所好,四處搜羅各種瓷器賣給他。然而,當他請一些專家來鑒賞時,專家發現他花數千萬元買的1000多件“古代瓷器”中,真品不到10件!不難想見,他投資的數千萬元養肥了多少不良古玩販子!
2007年12月,北京某公司拍賣的清乾隆粉彩九桃瓶以313.6萬元成交。
有些收藏家和投資者對文物藝術品私下交易不放心,轉而信任拍賣公司。可是,近年來,一些缺乏誠信和職業道德的拍賣企業也是屢屢拍出贗品,給收藏愛好者和藝術品投資人造成巨大損失,或者帶來諸多麻煩。
上世紀90年代,浙江一位企業家在杭州的拍賣會上買回10件書畫作品,後經專家鑒定,其中6件是贗品,由此引發了我國解放後第一起買家狀告拍賣公司的官司。當時,這位企業家購買的書畫作品中,有一幅是張大千款的《仿石溪山水圖》,上海著名書畫鑒定家謝稚柳先生曾經鑒定並題記,而買家購買後拿到北京,請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鑒定,徐先生卻認為是贗品。由於兩大鑒定家各執一詞,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這場官司在一審、二審時都判買方敗訴,直到謝稚柳先生去世後,最高法院組織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10餘位專家鑒定,才確認該作品為贗品。買家雖然勝訴,但官司前後進行了七八年,當事人耗費的精力、財力可想而知。
還有一位企業家花700多萬元購買了五六十件現當代名家字畫,結果鑒定下來只有3件字畫是真的,其他都是贗品。儘管他這些字畫幾乎都是從拍賣會上買來的,但是我國《拍賣法》中有規定“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也就是說,藝術品拍賣時,拍賣公司可以不保證拍品的真偽,這樣,藝術品買賣的風險完全由買家承擔。
僅在2006年,北京市就查處了19家拍賣企業違法違規問題,其中“主動或被動參與造假欺騙”是拍賣公司比較普遍的違規現象之一。
可見,無論是通過拍賣還是在藝術品交易市場直接購買,“贗品”陷阱比比皆是,成為藝術品投資者最大的風險。
其次,藝術品投資經常會遇到的另一種風險是投資人信息不對稱風險。藝術品品類眾多,專業性極強,同時,每一品類的藝術品都有巨大存世量,在世藝術家可以不斷創作,而過世藝術家又可能出現別人造假的新作,因此,投資者必須不斷學習相關知識、掌握各種信息。可以說,投資者掌握相關信息的多少和真假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投資活動的成敗。然而,當今“信息爆炸”時代,信息來源複雜,傳播信息的媒體眾多,它們關於藝術品市場、經營中的許多信息,也很難保證真實準確,從而可能誤導投資者的判斷。
梵·高的《加歇醫生的畫像》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有些企業曾拿出巨資進行藝術品投資,在國際上大肆收購世界名畫。大昭和造紙公司1990年5月分別以8250萬美元買下了荷蘭畫家梵·高的《加歇醫生的畫像》,以781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法國畫家雷諾阿的《紅磨坊街的舞會》。由於當時不少媒體對這兩幅作品宣傳炒作,面對如此天價,該公司董事長居然還叫便宜。沒過幾年,大昭和造紙公司出現嚴重虧損,將這兩幅畫抵押給銀行,銀行四處徵求收藏者,結果,《紅磨坊街的舞會》只以不足原價一半的價格出手,但市場卻普遍認為這是合適的價位。這說明,當初媒體宣傳炒作的信息誤導了投資者。信息不對稱和不準確帶來的藝術品投資風險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藝術品流通性較差,存在變現難的風險。有些藝術品被人們稱為“軟黃金”或“掛在牆上的股票”,但藝術品畢竟不能等同於黃金,更不直接等於金錢,變現比較困難,因為在社會上願意購買藝術品的人只是極少部分。從市場上看,相當一部分收藏者如果在缺錢時急於拋售藝術品,一般都拿不到自己理想的價格,甚至可能出現高價買、低價賣,“割肉”賠本的情況。
民國時期,著名畫家溥儒曾收藏過一件稀世國寶——《平復帖》。《平復帖》為西晉大文學家陸機所作,是向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儘管只有85個字,但因是名人真跡,且流傳上千年,極具收藏價值。著名收藏家張伯駒曾委託朋友表達了想購藏之意,溥儒開價高達20萬大洋,張伯駒嫌貴沒有購買。後來,溥儒的母親突然病故,作為孝子的溥儒只好以賣《平復帖》籌錢來安葬母親。這時,張伯駒請了中間人提出購買,雙方僅以4萬現洋就成交了。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藝術品接盤的買家短時間內難以找到,如果送拍賣行,周期很長,而且還有流標的可能。相反,如果投資者手頭持有的是股票,變現就容易得多,你只要到交易所拋掉,第二天即可取錢。
陸機的《平復帖》
第四,藝術品有保管不善、容易損壞的風險。藝術品大都十分精美,但要長期保持它們的精美形象卻相當不易。不論是青銅器、瓷器、玉器,還是書畫或竹木牙角器,都有一些特殊的存放條件要求,在保管或欣賞過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對藝術品造成損壞,曾經有不少藝術品因保管不好導致價值受損、甚至一錢不值的事例。
藝術品的外觀狀態通常稱為品相。品相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它能否順利交易,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交易價格。因此,古玩行內常說:“品相就是賣相”。如在上海一次郵票拍賣會上,一枚品相較好的梅蘭芳舞台藝術小型張以2.6萬元成交,而另一枚品相較差的僅以1.35萬元成交。
收藏界曾流傳一個經典的故事:有位收藏家到農村收購舊傢具,發現一個農民家有幾件破舊的明式傢具,想用很低的價格買下,就說是買回去當柴燒。兩人商定價格後,買家立刻付了定金,並約好第二天來車拉。沒想到這個農民看收藏家付錢很爽,心存感激,為了次日搬運方便,就主動將這幾件舊傢具全部拆的拆,劈的劈,並捆綁整齊。第二天,收藏家帶車來到農民家,看到那些傢具的慘樣幾乎暈倒!
除以上所說的風險外,藝術品投資還會受到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在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人們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和溫飽問題,黃金因便於攜帶、保存,又容易變現,更受人們重視,而藝術品不能直接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又不容易攜帶和變現,因而不僅難以增值,很可能還會貶值。因此,只有在社會穩定、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情況下,藝術品才有可能實現保值增值。
總之,藝術品市場同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一樣,都是一個投資市場,投資藝術品所面臨的風險,並不在股票和房地產之下。所以,投資者和收藏者在進入藝術品市場時也務必謹慎從事。
因此,對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人們,我們要提醒一聲:當心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