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發展及為何受到青睞
紫砂壺的發展及為何受到青睞
新石器時代是中國古代陶器最興盛的時期。夏商周時期,雖然青銅冶鑄工藝日益成熟,但絕大部分青銅器都被作為禮器和兵器使用,陶器仍然還是人們最常用的日用器皿。秦漢時期(前221—220),隨着漆器工藝的成熟以及之後瓷器的誕生,陶器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秦漢以後,除用於隨葬的陶俑以及建築的磚瓦,作為裝盛用具的陶器已基本消失。到了1000多年後的明代中期,由於紫砂陶的出現,這種情況有了很大改變。
紫砂陶器所用的原料為紫砂泥,產於今天的江蘇宜興。紫砂泥顏色紫紅,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是一種品質極佳的陶土。紫砂泥的冷熱變形性能也很優良,往紫砂壺內驟然注入沸水或將壺放在火上燒煮都不易炸裂。同時,紫砂泥的熱傳導性低,即便紫砂壺內溫度很高,壺外仍溫熱可手。因此,用紫砂泥製成的茶壺,是上好之茶具。
根據紫砂泥混合的配比不同,燒制出的紫砂壺能夠呈現出幾十種不同的顏色,其中紫色最為常見,故名紫砂壺。
相傳,最早的紫砂壺為明代供春(約1506—1566)所制,也稱供春壺。此後數百年間,制壺名家輩出,文人墨客也積极參与其間,或設計,或題款,或書贊,使小小的紫砂壺逐漸由實用茶具演變為一種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