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家馮瑋瑜告訴你龍泉窯的收藏市場走向
不溫不火中領跑“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龍泉青瓷契合了中國文人對美的追求:含蓄、內斂、優雅、深沉。靜默成景,卻又意境深遠。就在去年,一場“遠山晚翠——龍泉青瓷精品展”被業界稱為繼2015年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之後的又一次文化影響廣泛、學術背景深厚的藝術大展。
“龍泉熱”姍姍來遲?
新金融:龍泉青瓷的市場與收藏在宋元明時期就極為盛行。而縱觀近年來的中國瓷器拍賣,龍泉窯瓷器的行情漲幅較為明顯,業界很多人認為形成了一股龍泉瓷器熱。對此,你怎麼看?
馮瑋瑜: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收藏群體也越來越呈多元化的趨勢。近年一些學術團體和收藏機構,對隋、唐、宋、元時代窯口生產的老窯器進行研究,舉辦學術講座、邀請專家學者開辦研討會,舉辦展覽、出版相關圖錄等等,引起了市場對老窯器的關注,加深了藏家對老窯器的認識。近一二年來,宋元時代的瓷器在市場上有整體向上的趨勢,例如個別建盞就拍出了天價,從而帶動收藏群體對老窯器的追捧,特別是宋元時代的龍泉瓷器,作為老窯器的一個重要窯口,也水漲船高,市場價格上升趨勢明顯。但目前藝術品市場還在調整過程中,流拍也不少,很難就單一瓷器品種形成較為浩大的熱潮。
杜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龍泉熱”或者說“宋瓷熱”是姍姍來遲的。需知在清代或者民國,龍泉青瓷一直就是收藏重點,深受海內外藏家的青睞。
新金融:“龍泉窯無大器”之說,似乎讓龍泉青瓷流傳下來的東西以小件文玩類居多,這是否意味着大件龍泉青瓷更具收藏價值?
馮瑋瑜:“龍泉窯無大器”的說法並不準確。一件直徑為40~50厘米的大盤,高度為30~40厘米的大瓶,時有所見,並出現在蘇富比、佳士得、嘉德等大拍賣行,大英博物館也收藏展示過40多厘米的龍泉大盤。除了明初一段時間,龍泉窯生產的均是民窯器,產品是民眾日常生活所需的瓷器,例如盤、碗、香爐、花瓶、明器等,文玩類反而較少見。收藏講求的是真、精、稀,價值體現在歷史性、稀有性、藝術性上,器物本身還要具有美感,具有時代特徵,所以不能一味認為“大件龍泉青瓷更具收藏價值”。
杜平:其實這是謬誤,首先,文物藝術品收藏不以大小論英雄,而是以器物背後的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進行認定。設想如果一件大件的瓷器,粗笨、工藝也不精湛,它就比不了小而精緻的瓷器。只有具備藝術美學的藝術品才會更受追捧。
新金融:在近些年的藝術品拍賣中,宋元龍泉精品早已徘徊在千萬元價格區間,然而,拍場似乎總是有“重景德鎮青花,輕龍泉青瓷”的現象。這是為何?
馮瑋瑜:拍場上出現的景德鎮瓷器大部分是官窯,專門為皇宮的使用而生產,是集當時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而生產的最好產品,而且不合格的要打碎挖坑掩埋,不能進貢,更不得流傳於外讓宮廷之外的人使用,這是有明文規定的。可見景德鎮官窯瓷器其不計成本地生產,精益求精,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