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星的藝術作品價格那麼高
為何明星的藝術作品價格那麼高
北京東正2016年秋拍“澈心——中國器具陳設與藝術專場”如期舉行。華誼電影董事長王中軍的油畫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之一》是該專場的最後一件拍品。現場這幅油畫作品以120萬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該拍品最終以300萬元落槌(不含傭金),成交價達345萬元。該作品高80厘米、寬60厘米,簽名為“wang.2012.11”,曾亮相2015年4月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作為畫家的王中軍——王中軍個展”。看吧,又一“名人效應”閃亮拍賣場,娛樂業老總把自己導演成了網紅。
王中軍和他的油畫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之一》
“名人效應”當然在拍場是順風順水、屢試不爽,譬如2013年魯迅的一封信拍出655萬、作家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1207萬的天價,茅盾的這套手稿多達28頁、內容厚重,亦可見茅盾先生的書法功力。但單純去說書法藝術的價值,那肯定不能與古代的名家相提並論,拍賣出如此天價,究竟是為何?又是何人所推動這個拍賣行情?
首先我們知道,名人的聲勢浩大,足以影響土豪掏錢包,而且這一影響力是世界性的。
人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態,都希望把名人的輝煌狀態克隆到自己身上,“瘋子在重複着同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名人的粉絲在瘋狂舉旗吶喊,無底線在執着爭奪名人的物品,他們花費可以不計其數,只為心頭一好。這些粉絲也分三類:一類是對已逝世名人的執着愛好,無論名人的物品或者藏品趨之若鶩,這算純粉絲;二類屬於人為亦為、跟風追潮流者,人家說什麼好就收藏什麼,這類屬於半吊子粉絲;還有第三類是衝著在世名人的旗號去入藏,為了和名人搭上一絲半毫的聯繫,這些叫投機心粉絲。
鮑勃迪倫《像一塊滾石》手稿
明白這三種粉絲分類,我們也大概知道誰在高價拍賣名人繪製的手稿或者藝術品。像前段時間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他的《像一塊滾石》歌詞手稿,2014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20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65萬元)天價,這份手稿還只是用鉛筆在酒店信紙上的塗抹。土豪買家很有可能是鮑勃·迪倫的粉絲或者相關收藏家了。同理,我們也能估摸到拍賣界中究竟什麼人在推動着什麼樣的行情的波瀾。
馬雲、錢峰雷和曾梵志在《藍色地球》拍賣現場
反正看看馬雲拍賣過的和曾梵志合作的那幅畫就知道情況了。3600多萬港幣的一幅藍色地球,幸好打着名畫家曾梵志的旗號。買家是識貨之人嗎?其實是馬雲的好兄弟、浙江的神秘富豪錢峰雷。此人坊間傳聞很多,而且出手闊綽。他曾在李亞鵬的天使嫣然基金上,以3000萬港幣拍得曾梵志油畫《望月》,比底價高十倍;也直接花了2000萬,秒殺了一件新疆和田玉玉觀音。這屬於熱愛藝術收藏的土豪群體嗎?正如他自己說的“沒時間出力,只好出點錢了”,一句話點了睛。
據說王中軍的人脈廣泛,他的畫作有着不少收藏者,包括馬雲、史玉柱、曹國偉和於明芳等企業家,也有張國立、宋丹丹和汪峰這樣的娛樂明星。王中軍本人也十分熱衷投資藝術品拍賣和私人美術館,他自己曾說:“可能很多畫家畫了一輩子也沒有我賣畫多,因為我有資源,有這個社會圈子。”王中軍的畫有自己的圈子來賣掉,傳聞他賣畫的收入都有上千萬了。王中軍描述起圈中好友買畫的緣由說:“因為我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尤其在文化行業,我的畫本身帶有一定的文人畫色彩。大家買東西希望有出處,一張沒有故事的畫是沒有人關注的。如果朋友問起來那幅畫是誰畫的,買家說是中軍的畫,那對方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我們知道了,知名企業家賣畫的一種方式就是刷臉,刷刷刷,反正臉厚刷不爆。所以我們不必驚奇王中軍先生的畫作為何能拍出345萬,究竟是誰接的盤?我猜,不是他的企業界粉絲,就是明星朋友圈粉絲唄。
王中軍的朋友圈
拍賣行業需要跨界資源融合進來,形成骨諾牌效應,一呼則百應,“名人效應”這個品牌如果合理使用得當,就會對擴充拍賣資源、擴大拍賣市場規模,推動拍賣行業的興奮度;但若使用過度,則變成炒作模式,形成行業假繁榮的劣態,讓未來的市場走了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