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蛇目半兩錢幣鑒賞
蛇目半兩,是西漢鑄造的一種版式較特殊的半兩錢。最早見於清李佐賢編著《古泉匯》收錄一枚(圖為手繪),釋曰:“外郭特寬,與肉相平,半兩字半在肉,半在郭”。蛇目半兩是日本泉家為此種半兩錢取的名字,此名稱首見於奧平昌洪著:《東亞泉志》。丁福保《古錢大辭典》上卷釋文云:“錢文面文拓視而陰陽半圓者曰蛇目”。但是此譜並未收錄蛇目半兩錢。張志忠《古錢辭典》收錄蛇目半兩8枚,稱其曰寬郭半兩。《中國錢幣大辭典.秦漢編》收錄兩枚蛇目半兩,但未列出兩錢的尺寸及重量數據,釋文曰:“鑄於文帝前元五年至武帝元狩五年(前175—前118年)。面有邊,較寬,錢肉分高低二層,外邊肉高,近穿孔處低。文字外側壓於邊上。因其形似蛇眼,故稱‘蛇目’。河南永城出土”。《中國歷代貨幣大系2 秦漢三國南北朝貨幣》收錄12枚蛇目半兩,各枚標有數據,錢徑最大者23.57mm,最小者22.20mm,最重者3.1g,最輕者2.3g。但是對此種版式未加文字注釋說明。
蛇目版式的錢穿廓左右兩邊錢體多數由於錢文的掩蓋,與普通的無郭半兩錢看不出太明顯的區別,但錢穿上下半月形的凹下部分卻非常顯眼。蛇目半兩的成因,主要是作圓規運動的刮刀製作修整石范所留的痕迹,這種錢製作質量都較高,錢形鑄制精整,錢文書寫規範,上下基本與穿郭等高。客觀上改變了錢面平坦單調的造型,看起來富有變化,較為美觀好看。豎杠紋記半兩和凸塊半兩的製作方法,都是在已經做好的錢範上刻畫豎杠及挖出凹坑鑄成的。下面是筆者從一百餘斤漢半兩錢中檢出的各種版式蛇目半兩錢10枚,前九枚都較厚重,最重者達3g,平均重量2.66g。只有第10枚系莢錢版式,重量只有1.9g。
蛇目半兩,廣穿。外徑24,厚1.2,穿寬10.6MM,重2.7G。此錢鑄制精整,錢體圓大厚重,錢肉光潔細膩,穿孔方正,面文修長,兩字類十字兩,但是中間一橫呈拱形,半字漫渙。
蛇目半兩,廣穿。外徑23.4,厚1.2,穿寬11.1MM,重2.6G。鑄工較好,錢體厚重,外緣左上有鑄柄,穿孔有下橫杠。
蛇目半兩,廣穿,穿孔四角呈圓弧形。外徑23.3,厚1.1,穿孔11MM,重2.5G。此錢鑄工稍差,錢文漫渙。錢肉凸起之外環稍寬,錢穿上下凹下部分似月牙。
蛇目半兩,廣穿。外徑23.5,厚1.3,穿寬11.3,重2.5G。鑄制精整,面文狹長清晰,“半”字豎筆下部較長,“兩”字中豎出頭與上橫相接,系所謂有頸半兩。孫仲匯著《古錢幣圖解》云:“(漢半兩錢)一般兩字的中豎與上橫不連,相連的極罕見,稱有頸半兩。”此錢更為特殊的是有雙重身份,既是蛇目半兩,又是有頸半兩,應該更為罕見。
四銖半兩形式。外徑23.1,厚0.9,穿寬8.6MM,重2.5G。製作精好,有一寬一窄兩鑄柄,錢肉凸起的外部較窄,面文方正清晰,“兩”字似十字兩,但中間一橫較粗且波折。此錢特殊之處是面穿上,月牙形正中還有一豎線至錢肉外圈。此錢也是雙重身份,既是蛇目半兩,又是穿上豎紋半兩。也罕見。
四銖半兩形式(有弱磁性),狹穿。外徑23.5,厚1.1,,穿寬7.4MM,重2.8G。鑄制厚重,面文方正。此錢也較特殊,是蛇目半兩,但是錢肉里圈不凹下,錢面中間是一條陰刻的弦線,把錢肉分成內外兩區。應叫弦紋蛇目半兩。較為少見。
四銖半兩形式。外徑23,厚1.2,穿寬8.1MM,重3G,鑄制特別厚重,錢體圓潤精細,是十枚錢中最重者。面文規整方正,十字兩。此錢蛇目的外圈不是平的,系由三條陽文弦線組成。應叫弦線蛇目半兩。少見。
此錢極為特殊,製作非常精美,錢體圓潤光潔,面文規整深峻,“兩”字寫法特別,內部兩橫是兩條短彎折線,下部有兩頸與上橫相連。外徑23.9,厚1,穿寬8.5MM,重2.8G。錢面上下圓環,是由對稱凸塊組成,可以看出此錢又是另一種特殊的四銖半兩錢——凸塊半兩,也有的泉友稱為鄧通半兩。所以此錢也是雙重身份,既是蛇目半兩,又是凸塊半兩錢。這種版式應屬罕見。
四銖半兩形式(有磁性)。外徑24,厚1,穿寬8.5MM,重2.6G。鑄制尚好。面文較寬短,此錢錢肉外圈特寬。是十枚錢外區最寬者。
榆莢形蛇目半兩。外徑23.2,厚0.6,穿寬8MM,重1.9G。此錢製作粗率不精,錢文小字,十字兩,半字省筆,中橫成一直線。是所有十枚錢中,最輕薄者。
這些錢銅質略紅,與其它漢半兩錢無顯著不同,有的銅色略有差異。有兩枚有鐵磁性,能被磁鐵吸引,說明這兩錢含有較多的鐵質,應是銅礦中的雜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