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一幅古畫搬到書本中
如何把一幅古畫搬到書本中一覽古畫的風貌,必定要踏進博物館。這是一個常識。但是,有人窮其一生,未必能看到一幅巨作的真貌,即使恰逢展出,在黯淡的燈光下,趴在厚厚的玻璃上也還是看不真切。《大系》提供了一種無限接近——翻開書頁,不論是鳥雀的羽毛,還是枝頭的嫩芽,微妙的筆觸變化都看得仔細。然而,一幅畫從博物館“走”到畫冊中,絕非易事。動輒十幾米的長卷,要一模一樣地呈現在圖冊上,需要經過十道工序。拍攝、電分、拼圖、勻圖、排版、調色、校色、打樣、印刷、裝訂,每一步,都要有十足的耐心與細心。十道工序,以匠人精神琢磨一筆一划講述人:余昌偉(浙江大學出版社藝術出版中心圖像採集與處理部副主任)
【拍攝】分段拍攝拼接利於細節展示在《大系》中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就只留下了一幅畫,不曾想就是這一幅畫就名垂千古。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繪成《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18歲,不久便英年早逝。這幅作品是他唯一傳世之作,也是故宮珍藏的國寶。因為是大青綠山水,打開一次顏色就有可能剝落,為此,已經靜靜地在故宮博物館躺了近20年,這一次它走了出來,收錄在《宋畫全集》中。透過畫作上斑駁的印記,能看見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在山嶺、坡岸、水際中點綴着亭台樓閣、茅居村舍,零星散着漁船、飛鳥、旅人。要討論《大系》的技術細節,第一步便是拍攝。《千里江山圖》長為1191.5厘米,需要分段拍攝後整體進行拼接。每段拍攝範圍控制在80cm以內,則需要拍攝15張左右的片子,最終合成拼接,以展示更多細節。
【拼接】密度一致才能進行圖像拼接有兩種情況,一為數字圖像的拼接,一為圖像印刷後跨頁紙張的拼接。“拍攝完後,再用電分機掃描,然後拼接起來,十分費時費力,”浙江大學出版社藝術出版中心圖像採集與處理部副主任余昌偉說,“最困難的就是拼接圖,這會受油墨的乾濕度影響。”剛下機印刷的時候,油墨濕度很大,圖拼在一起,顏色差不多。但是過兩個小時,自然風乾後便會出現色差。光靠經驗完全不行,《大系》團隊不斷從技術層面進行分析,最後敲定嚴格按照密度測定。跨圖拼接,每兩張圖都要保證密度相同——濕的時候密度相同,乾的時候也要密度相同,儘可能做到在標準光源下跨頁圖沒有色差。15張局部圖拼接起來,《千里江山圖》便有了大致的輪廓。
【勻色】黑與黑之間都過渡拼接完成後,還需要勻色,就是做到拼接處沒有痕迹。“有的地方有反光亮一點,有些地方暗一點,要慢慢勻,需要耐心。”經過時光的侵蝕,原本澄澈清麗的畫作稍顯黯淡,還需要經過調色還原它原本的模樣。“黑有不同深淺的黑,黑與黑之間還有過渡。深顏色比較難調,印得太深沒層次,印得太淺沒精神。”余昌偉說,調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參考反轉片進行調色後,還需要多輪校色,清晰度,色彩,水墨的干、濕、濃、淡層次變化及作品氣息的還原度等儘可能貼近原作。之後,就到了數碼打樣環節,對比原作,不斷調整,反覆打樣。起碼打七八次樣,無限接近原作,方能定稿,送去印刷。
【印刷】宋畫元畫各用不同技術每一個時代的畫作,有它獨特的氣息和靈魂。宋畫多絹本,元畫多紙本;宋畫尚理,元畫更重意趣,“宋人丘壑,元人筆墨”。因此,宋代顏色少,基本以灰黑為主,而元畫色彩較為豐富。為了最大程度地接近真跡,更好地再現原作的氣息,編輯綜合各方面因素,針對宋、元畫特點,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印刷技術。前者採用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10微米調頻加網技術,網點面積大小是固定的,亮部的網點密度低,暗部的網點密度高。後者採用280Lpi的調幅加網技術,在單位空間上網點出現的頻率和單位面積上網點出現的數量是不變的,亮部的網點小,暗部的網點大。10微米調頻加網圖像清晰度高,更銳利。不過,也因為顆粒極細,精度過高,在做與數碼樣的色彩匹配時,非常難以控制反差的一致性。印刷中經常會出現問題,比如不加大黑版墨量,次光位與中間調少黑;加大黑版墨量,則暗部太重,死氣沉沉,很難做到兩全。
“調頻網很難控制,畢竟網點細,印刷時候很難控制,一不小心就會出現畫面中一塊紅一塊紫。宋畫顏色少,用調頻網還可以。但是元明清畫顏色多,還是調幅網會相對穩定一點。”灰度與暗部層次的表現力是古代繪畫印刷中的重中之重,這方面調幅加網明顯佔有優勢。特別是暗部的表現力,調頻加網顯得過於平整,層次感不佳。灰度層次的表達也是調幅加網的強項,過渡均勻、階調自然。根據不同時代繪畫的特點,編輯還制定色彩管理專用曲線,通過不同階調黑版表現墨韻的焦、濃、重、淡、清各層次。保證作品墨色既純凈又有變化,使之符合古畫墨色的特點。
【講究】用做奢侈品的精神來鑽研為了高清晰逼真還原古代繪畫,書籍選用的紙張、開本大小都極為講究,因此,一個單本就重約八九公斤。與多種紙張比對後,最終選擇特別定製大八開的德國進口優麗紙。這種紙張纖維含量很高,韌性好,利於保存;並且細膩而平滑,利於油墨良好地色彩還原。2014年,雅昌又對《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標準進行了升級,應用在《明畫全集》製作中。原來,宋元畫主要是靠人肉眼來檢測,穩定性不如標準化系統。現在,每張數碼打樣都有測控條,儀器掃描後各種數據一目了然。全程嚴格控制環境,看樣室、圖像處理車間、電分車間全部用標準光源,也就是與最後印刷機燈台上的光源相同。除了燈光,溫度、濕度也影響一幅畫的品質,數碼打樣房、電分車間、印刷車間恆溫恆濕。每一份打樣都必須經過檢測的,如果不合格就重新打。到了印刷環節更加嚴格,不到一百張就需要抽一張,與原樣進行比對,保證印刷批次的穩定性。“我們希望達到的一種狀態就是所見即所得,因此每一環節都標準化生產,儘可能減少損耗,這樣印刷才能追得上原作。”上海雅昌交付中心副總經理曹文彬笑着說,“用做奢侈品的精神來鑽研,每一步都和做實驗一樣,一毫一厘都要死摳。”目前,唐、明、清繪畫作品圖片電子分色已完成約1.5萬餘張底片,《戰國至唐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印前製作已完成近18721頁,為確保圖像質量,還在不斷打樣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