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真偽鑒定——精品古玉鑒賞(內附大量古玉圖)
古玉真偽鑒定——精品古玉鑒賞(內附大量古玉圖)
清末民初的古玉鑒定收藏家劉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這樣說過:“夫寶玉之可貴者,晶瑩光潔,溫潤純厚,結陰陽二氣之精靈,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雲遮日,舞鶴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測:較之寶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韻,能奪人之目,而不能動人之心者,則遠勝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動人之心”,就是因為它在地下沉睡幾百年、幾千年之後,會因為受地下各種化學物質的影響,從而產生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色彩、質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古人稱之為“沁色”。
“沁色”的品種,據清人陳性《玉紀》所載,就有:坩黃、坩青、孩兒面、純漆黑、棗皮紅、鸚哥綠、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糟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等等,總名之“十三彩”。還有許多巧沁花色,如蝦蟆皮、灑珠點、碎磁紋、牛毛紋、唐爛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計有二十六種。其後古玉鑒藏家劉大同更將紅色分為鶴頂紅、硃砂片等五種;黑色分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種;紫色分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種:青色分為竹葉青、熊膽青等四種;綠色分為蘋果綠、鸚鵡綠等五種;黃色分為雞蛋黃、老酒黃等八種:白色分為雞骨白、魚肚白等七種。還有梨皮、桔皮、象皮、駱駝皮、蛤蟆皮等等共計七十五種。
既然沁色是受“陰陽二氣”、“日月二光”的影響產生的,又是那麼的美不勝收,於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們刻意追求的目標。往往一塊古玉因為沁色美而身價驟增百倍,而各種沁色也成了鑒識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實際上卻是不難鑒識的,而且在實踐中,也並不像陳性、劉大同講的那樣有那麼多的種類。但是在具體鑒定時一定要心細如髮,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強光燈、放大鏡等,謹慎觀察,並結合古玉器的玉質、器形、紋飾、雕工等綜合鑒定。劉大同先生說:“玉器受地氣,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納於內。”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內部,與玉渾然一體。而假沁則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沒有各種深淺不一的凹陷變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參差錯落的鈣化的“包漿”,並可見未受沁處的玉質。
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須般並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還會透出赭紅色,迎光觀察可見閃閃發光的晶點,俗稱“蒼蠅翅”。在釘金沁古玉上,器表會出現坑坑凹凹,好像被釘子釘過一樣。在牛毛紋古玉上,可見“牛毛”是順着一個方向呈一絲一絲狀,而且有部分會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點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異常乾結。而蝕斑、蛀孔則是玉被浸蝕成斑斑點點和出現了孔洞。
總之,由於沁色是由外而內沁入玉內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會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說玉器入土的時間越久,沁色也會重,但西北地區的土質乾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東南地區的土質濕潤,玉器入土易被浸蝕。因此,古人有“東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說。當然不管東南西北,這裡也有入土地點具體環境的問題,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005年冬天,在中國玉器考古論壇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首發座談會上,山西的考古學家介紹了他們發掘的西周□國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卻沒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蝕,可想而知墓葬里的玉器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而考古學家卻在清代墓葬里發現了受到較重浸蝕的玉器。
請記住:我們判斷一件古玉器的真偽,需要的是將材料、器形、紋飾、雕工和沁色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組合,這種組合必須是十分和諧的組合,不應該出現互相抵牾的現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確無誤的告訴你,這件玉器只應該是某個時代的產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現互相抵牾的現象,就是“信息紊亂”,“信息紊亂”的“古玉”一定是偽古玉!
1、漢·包金箔玉豬
2、漢·包金箔玉豬去掉包裹金箔後,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先被金箔覆蓋的部分,玉質保存較好,露出部分受沁起變化,從中我們或許能找出玉器在土中受沁千變萬化的原因。
3、開窗 商·玉魚佩 開窗,就是“開窗見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時在受沁部位中間露出一小塊原先的“玉地”,讓人能了解這塊古玉材料的本來面貌。
4、土咬 西漢·筒狀器
5、蛀孔 元·騎馬童子
6、萎縮 戰國·帶鉤 受沁的部位比沒有受沁的地方有明顯凹陷的現象。
7、包漿 良渚文化·鐲 就是在玉的外部好象附了一層滋潤度很強的“皮殼”,凡是古玉都有,只是傳世古玉沒有沁色。
8、鈣化 商·鳥形佩 鈣化的玉已經是發生質的變化了。鈣化的玉比較鬆軟,甚至用指甲都能摳得動。台灣省的研究者現在將其統稱為“白化”值得商榷。
9、亂柴紋 商·玉鋮
10、根須紋 良渚文化·玉
11、鐵鏽斑 良渚文化·玉璧
12、魚子斑 夏商·玉刀(局部)
13、沁痕 古玉受沁或是順着玉器原有的裂縫沁進去,或是沿着玉質松的部位沁進去,有裂縫的沁痕中間有凹陷。沒有裂縫的沁痕往往是自然的滲透狀。下面是沁痕在古玉受沁時的各種表現形式:沁痕 良渚文化·玉梳背
沁痕呈水流狀,這是玉質軟硬部分界限分明,軟的部分受沁,硬的部分保持原樣的現象。
14、沁痕 戰國·龍形器 受沁部分沁色很重,其他地方保持了良好的玉質。
15、沁痕 齊家文化·玉璧 從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從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縫處沁色明顯。同時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應該是左面邊緣的白色部分。
16、沁痕 西周·柄形器 從中可以看出沁痕順着裂縫往兩邊滲透的現象。
17、沁痕 西漢·卮 沁痕不僅有滲透現象,還有沁色的變化。
18、沁痕 商·龍形佩 沁痕滲透形成的飄絮狀貌
19、沁痕 戰國·玉帶鉤 沁痕參差不齊的器表過渡及絮狀的內部過渡。
20、沁痕 戰國·龍形佩 從中可見沁色的漸變及各個部位的不同變化。
21、飯糝 商·玉 玉內有一粒粒的圓點,如飯粒狀。
22、飯糝 西周·玉魚 玉內泛出深淺不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塊。從魚背的白色沁中能大致了解飯糝的成因。
23、水沁 商·獸形 水沁的特徵是白色,並且異常乾結。
24、水沁 宋·綬帶鳥蜻蜓佩 同樣是水沁,南北二地表現不同,宋代的玉器能沁出這種樣子,充分反映了“東土”玉器受沁的特點。
25、土沁 商·柄形器 土沁的特徵是淺黃色,並有深淺不等的過渡,部分土沁玉器有小孔,稱之為“土咬”。
26、水銀沁(深)戰國·玉璧 “水銀沁”的成因及名稱,引來的討論很多,但約定俗成,我們還是將黑色、棕黑色的沁色稱之為水銀沁。 這塊玉璧水銀沁顏色較深,沁痕也十分明顯。
27、水銀沁(淺) 西周·玉佩 這塊玉佩的水銀沁就較淺,僅在右角有一小處。
28、芝麻點 商·鳥形佩 芝麻點是水銀沁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件玉佩的芝麻點為淺棕色。
29、芝麻點 戰國·玉帶鉤 這件玉帶鉤的芝麻點為黑色,並且呈疏密深淺的變化。
30、釘金沁 漢·玉蟬 玉的內部分子結合有“鬆緊”,玉器入土受沁,松的地方首當其衝,結果出現了一些坑坑凹凹,好象被釘子釘過一樣,故名。
31、石灰沁 商·獸頭 石灰沁,其受沁處如石灰,故名。
32、石灰沁 西漢·劍
33、硃砂沁 西漢·劍首 在玉表的紋飾或鏤空處附着一層薄薄的硃砂,部分地方沁入玉里,並能影響玉器的玉色。
34、銅綠沁 西漢·鑲銅玉蓋杯 玉器入土時與銅器相鄰,受銅銹的影響出現的銅綠色沁變。
35、銅綠沁 宋·玉鳳簪
36、鐵鏽沁 漢·劍 玉器入土時與鐵器相鄰,受鐵鏽的影響出現的鐵鏽色沁變。
37、雞骨白 良渚文化·玉琮 玉在土中受土質、溫度的影響,產生一種鈣化的現象,似煮熟的雞骨,沁名“雞骨白”。真雞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包漿,肉眼可見大小不一的圓形斑點,用強光照射,此處可偶見透光,這件玉琮沁色就呈深淺不一的自然分布狀,頂上部分還有“開窗”。
38、象牙白 戰國·玉璧 沁色白而光潔溫潤,多為和田美玉沁成。
39、象牙黃 漢·玉璧 這種沁色在深色玉材中出現居多。
40、灑金黃 漢·玉鷹 在潔白的玉上,宛如灑上金黃金的斑點,美麗異常,這種沁色大多出現在美玉身上。
41、灑金黃 唐·如意雲頭飾
42、灑金黃 宋·螭環
玉器出現沁變,有玉器質地自身的原因,也有入土環境的外部原因,入土時間的長短,並不是玉器受沁輕重的唯一原因,下面我們來看幾件不同時間入土玉器的沁變情況。43、西周·玉蠶(微沁)
44、春秋·玉 (微沁)
45、漢·玉龍(沒有一點沁色,像新的一樣)
46、清·玉豆莢佩(不但有很重的土沁,而且出現了許多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