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畫篆刻大師錢泳刻吳越王銀龍簡鑒賞
清代書畫篆刻大師錢泳刻吳越王銀龍簡鑒賞
今年年初,在逛城隍廟時,有幸相識收藏家王金聲,他告訴我其家有祖傳的寶硯,硯底留有清嘉慶賢裔錢泳刻制的吳越王銀龍簡,錢君匋曾見過此銀龍簡。聽聞此事,欣喜不已,我冒昧提出可否借來欣賞並拓制幾份留作紀念。想不到幾天後,古道熱腸的王金聲親自將寶硯送至我的漢風東韻堂,讓我感動不已。寶硯系端質,高30厘米,寬20厘米,呈馬肝色;硯池鑿有雲龍汲海圖案,使用痕迹明顯;背面刻有“吳越王銀龍簡”,款署裔孫錢泳敬摹。寶硯舊氣十足,一眼望去就是老東西。相傳清朝順治元年,蘇浙的吳縣,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太湖乾涸,湖底多處朝天,龜裂成片,當地漁人得銀龍簡於湖泥中,遂賣給洞庭蔡氏,蔡氏得之如獲珍寶。到了雍正年間,蔡氏家道中落,不肖子孫將這珍貴的銀龍簡熔化後當作家產銀子來分。所幸的是,在熔化之前已有少量拓片傳世,又有幸被嘉慶年間的書畫篆刻大師錢泳覓得。錢泳將之視為先祖遺物,珍愛無比,並將其復刻於端硯的底部,使之金石永年,流傳後世。
銀龍簡鑄文為:“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帥尚父守中書令吳越國王錢鏐,年七十七歲,二月十六日生。自統制山河,主臨吳越,民安俗阜,道泰時康,市物平和,遐爾清晏。仰自蒼昊降佑,大道垂恩,今則特詣洞府名山遍投龍簡,恭陳醮謝,止答鴻恩伏願合具告祈,兼乞鏐壬申行年,四時履歷,壽齡遐遠,眼目光明,家國興隆,子孫繁盛,志祈玄祝,允協投誠,謹詣太湖水府金龍驛,傳於昊越國蘇州府吳縣洞庭鄉東皋里太胡水府告文。寶正三年,歲在戊子三月丁未朔二十六日壬申投。”此簡為小楷字體,工整嚴謹,沉穩敦厚,有北朝人之功力。僅從書法角度講,也應列入上品,更何況它對於了解吳越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宗教、文化等大有益處,有人稱其為吳越國實錄。
錢鏐王尊崇教化,儒釋道並重,並將其作為安邦治國之策,以“民為社稷之本,土乃百物所生”作為治國基本理念,實施保境安民、輕斂薄賦、捍海築堤、浚湖治河等措施,保證了吳越國物阜民豐,使百姓在紛亂的五代,獨享太平與繁華。投龍簡,是當時祈求風調雨順、軍庶康安、兵革不興、子孫隆盛、家國無憂的一種儀式。那時遇天旱或洪澇,錢鏐王會為祈求“天助”而舉行“投龍”儀式,將刻有祭文的銀牌投入湖中,一般一年一次,多時兩次。所以,吳越大地發現過一些錢鏐王投放湖中的金龍銀簡。而一些屬於道教簡牘文化的金龍銀簡,也被投入各地的水府山洞。銀簡在西湖發現得略多。1955年疏浚西湖時,就曾挖掘出4枚五代吳越國投龍簡。
錢鏐王還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制定了“以小事大,善事中國”的方針,不問是誰做皇帝,始終“奉中原正朔”,稱藩納貢,並屢次拒絕稱帝,在臨終時還囑咐兒子元瓘:“子孫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當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全國時,錢氏以大局為重,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毅然“納土歸宋”,實現祖國統一,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在傳統的宗法社會裡,錢鏐王不謀一己之利,拋棄家天下的思想,顧全大局,以蒼生為念,主動讓賢,這種境界談何容易。這也是錢鏐王的偉大之處,他之後800年才出現美國華盛頓總統禮讓之舉。
值得一提的是,銀龍簡的雕刻者錢泳,於道光三年(1823)手抄了《海國記》,記錄了釣魚台(島)明顯在中國的領域內,不屬於琉球。後經多位學者鑒定,其中有部分條目來自《浮生六記》,被認定為《浮生六記》散失的第五本《海國記》。而這部分文字中,部分有關釣魚島的描述成為我國擁有釣魚島主權的又一新證。其存世時間也比日本人所謂發現“尖閣諸島”(即釣魚島)的時間早了61年。
王金聲寶硯上的吳越王銀龍簡拓片(見圖),實為難得一見之歷史文物,它見證了先祖錢鏐王敬天愛民的人文情懷,是留存於人世間的珍貴的文化遺產。現在它已成為我珍貴的收藏品,我還專門在拓片上題書長跋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