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畫(竹子)明代排行第一
此畫(竹子)明代排行第一
明 夏昶 風竹圖軸 紙本水墨 203.4 x59.7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夏昶(1388—1470年),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江蘇崑山人。官至太常寺少卿。善畫墨竹,初師王紱,後融會吳鎮、倪瓚畫法,以法度謹嚴的楷書筆意入畫,氣態安閑,韻度翩翩,別具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魅力。他的墨竹“時稱天下第一”並傳播海外,“絹素一出,能令朝鮮、日本、暹羅海外諸國懸金爭購”,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謠。
明 夏昶 畫竹 卷 紙本墨筆 26.6×603.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昶(西元一三八八-一四七0年),江蘇崑山人,字仲昭,號自在居士、玉峰。永樂時登進士,正統中期官至太常寺卿。工楷書,擅畫墨竹,師承王紱(一三六二-一四一六)而有變化,名重域外,時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譽,稍後略變師法而自創其格。
畫水濱坡石,襯以竹葉,畫葉用「個」、「介」相疊,以墨色濃淡分出前後,畫竹之枝節用筆勁利遒健,竿瘦而葉肥,與王紱有相通處。
明 夏昶 墨竹圖 紙本墨筆 116×52.3cm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題:“迎風。東吳夏昶筆。”有吳郡僧啟、雲間錢博等三家題詩。
此圖繪竹葉紛披、臨風搖曳之景。圖中翠竹起筆收筆以楷法運之,既使得筆墨厚重,又得瀟洒清潤之姿。竹葉的安排錯落有致,落墨即成,不見復筆,並以墨色濃淡分出前後,層次分明。竹節用筆勁利遒健,竿瘦而葉肥。筆勢變化多端,挺勁瀟洒。布局新穎,氣息清新。片片竹葉於風中搖曳,風情萬種,充分體現出“迎風”之意韻。
明 夏昶 湘江風雨圖卷 紙本墨筆 35×1206cm 故宮博物院
畫幅右上方自題圖名《湘江風雨》,款“東吳夏昶仲昭筆”,鈐“東吳夏昶仲昭書畫印”、“燕寢凝香”印二方。
夏昶畫竹,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名重一時。他一改前人畫竹獨幅數竿的表現形式,而用巨幅長卷描繪竹樹的千竿萬梢,同時還“延之以洲渚,加之以風雨”,更顯浩浩蕩蕩,氣勢恢宏。他筆下的墨竹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文人式的寄興抒懷,而是還竹於其自然的生長環境之中,在竹畫中融入山水畫的筆墨意境。此卷竹林隨湘江兩岸景緻的變化而隱現,起自淡闊的沙洲,之後是平緩的坡陀,繼而是堅硬的岩石,又入清冷的江水,再後是壁立的山崖,最後經急湍飛瀑、汩汩溪流而入山,竹樹或整或零,或疏或密,老乾新枝,各盡其態。畫家充分利用了長卷的廣度精心描繪出一種起伏張弛的流動性和情節性,實際上是傳統墨竹與水墨長卷的結合。夏昶畫竹,強調氣韻,主張“一氣呵成”,“畫巨幅尤須如此”,此卷竹葉落墨即是,不見復筆,山石以斧劈皴法大筆側鋒揮掃而成,從首至尾,氣脈通連飛動。
卷後自跋中雲此圖作於“正統己巳(1449年)秋九月”,正值夏氏62歲出知瑞州之時,是其晚年墨竹長卷的代表作。
明 夏昶 淇澳清風圖卷 紙本墨筆 22.3×462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此圖開卷水面遼闊,浩渺無垠,碎石葦草露出水面。坡渚上翠竹叢生,枝葉隨風搖動。卷末崖壁陡峭,泉水飛流而下,竹葉偃仰舞動。此圖雖以畫竹為主,但加之以飛泉、山石、坡渚的描繪,誠然是一幅意境優美的山水長卷。全圖筆墨遒勁,瀟洒自然,墨竹畫法師王紱稍有變化。
卷首夏昶自題“淇澳清風”,下鈐“遊戲翰墨”、“筆端生意”二印。卷末未署作者款印。拖尾有明錢溥、近人徐宗浩等題跋。從錢溥題跋中可知此畫是夏昶為其好友丘允輝所作,畫於明朝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春,夏昶時年七十一歲。
卷中鈐清陳淮、近人徐宗浩鑒藏印多方。
明 夏昶 夏玉秋聲圖 紙本墨筆 151×63.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戞玉秋聲圖寫一葉細竹在蕭瑟秋風中搖曳舞動的姿態,配上一方峻贈的湖石,構成動與靜的平衡布局。墨竹用筆,參人書法筆意,竹葉猶如草書,點劃紛披,以濃淡虛實相生的墨色,表現出陰陽相背和前後參差的空間感。他的墨竹在繼承文同、王庭筠等的基礎上,形成了清瘦瀟洒的風格,兼有作家和文人畫兩者之長。圖上自題:“戞玉秋聲。仲昭。”下鈐“東吳夏昶仲昭書畫印”朱方方印。
明 夏昶 嶰谷清風圖軸 水墨紙本 64×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