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五毛錢叫做半圓銀幣
晚清時期的五毛錢叫做半圓銀幣中國雖然有悠久的鑄造使用貨幣的歷史,但近代以前只有貨幣制度而無貨幣本位制度。近代中國在西方貨幣交易制度的影響下,開始考慮建立銀本位制度。但在以“兩”還是以“元”為貨幣單位問題上爭論不休。直到清宣統二年(1910)四月,度支部奏定《幣制則例》才確定國幣單位名稱為“元”,以銀為本位,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另以五角(半開)、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五分鎳幣及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銅幣為輔幣。從此,我國貨幣進入以“元”為主幣的時代。但近代雲南不同於全國,長期以輔幣半開銀幣作為主要流通貨幣,並且沿用了半個世紀,獨具特色。雲南的半開銀幣,使用時間長、範圍廣、影響大,在雲南近代經濟及貨幣金融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半開銀幣,又稱五角、半圓銀幣。晚清雲南開鑄銀幣前,最初從湖北運入半開銀幣流通使用。1907年11月,清政府批准設立的雲南造幣分廠(址在今昆明市錢局街)建成投產,雲南開始自鑄銀幣。雲南造幣分廠鑄造的銀元,以“光緒元寶”半開銀幣(圖1)為主。截至1910年,雲南造幣分廠共鑄造半開銀幣5432274枚。
辛亥雲南重九起義成功後,建立了雲南軍政府,蔡鍔為軍政府都督。為籌措軍政費用,成立富滇銀行發行紙幣,並將雲南造幣分廠改為雲南造幣廠,自行鑄幣。因鑄料不足,乃專鑄半開銀幣。1916年護國運動期間,雲南造幣廠開鑄唐繼堯側面像“擁護共和紀念”銀幣,也是重“庫平三錢六分”的半開銀幣(圖2),共鑄200多萬枚。經過清末民初10多年的不間斷鑄造,半開銀幣得以在雲南廣泛流通使用,實際上取得了流通中主幣地位。早期鑄造的半開銀幣,成色標準較高,為含銀八成六。但護國軍興後,因軍用浩繁,被迫以鑄造減色半開為籌餉辦法,致使半開銀幣成色由八成六降至七成、六成,乃至五成,甚至不足五成者。儘管半開銀幣成色不斷降低,但比起大量充斥市場、毫無發行準備的富滇銀行紙幣,貴金屬貨幣仍然具有吸引力,因此在金融日益混亂的市場上,人們“寧要半開,不要紙幣”。於是,雖然低成色的半開越鑄越多,但流通卻愈來愈廣,甚至越出省界,進入貴州、廣西及四川的部分地區。
1927年龍雲主政雲南後,正式確定以半開銀幣為本位貨幣,稅收改徵滇鑄半開銀幣,紙幣與滇鑄半開銀幣的兌換率為5比1。1932年成立的富滇新銀行,也以半開銀幣1600萬元為準備金,發行可以兌現的新滇幣,規定半開兩枚(一圓)為新滇幣的單位,紙幣與半開銀幣同時在市面流通。為了保證富滇新銀行的發行準備,維持紙幣兌現信用,大量鼓鑄半開銀幣。從1931年至1934年間,雲南造幣廠鑄造半開銀幣(圖3)達2500萬元。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政策,雲南造幣廠從1936年5月起,停鑄半開銀幣。原流通於市面的半開銀幣由富滇新銀行進行收兌而逐漸退出流通領域。但在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仍然繼續流通使用半開銀幣。
1948年國民政府幣制崩潰,法幣、金圓券和銀元券相繼狂貶,通貨惡性膨脹,雲南人民自發地開始使用半開銀幣作計價標準。雲南省政府於1949年3月4日宣布准許滇鑄半開銀幣在全省境內自由流通,庫存半開也重新投放市場使用。4月1日,明確實行地方幣制改革,規定半開銀幣為本省本位幣,以滇鑄二角、一角銀幣作為半開的輔幣同時流通使用。半開銀幣再度成為雲南地方的本位貨幣,所有一切公私收支都以半開為主。5月20日,成立了雲南銀幣鑄造所,鼓鑄銀幣,以解決市面半開銀幣不足、銀根吃緊的困難。截至1950年1月15日,計鑄出半開銀幣2113700枚。當時雲南省銀行還發行了以半開銀幣為本位的定額本票,與半開銀幣等價流通。雲南重新確立起獨立的以半開銀幣為本位的地方幣制體系,對於抵制惡性通貨膨脹、穩定物價、安定人心、恢復和發展生產等都具有重大意義,也為雲南的和平解放創造了條件。
雲南和平解放後,半開銀幣仍繼續流通使用了一段時間。鑒於邊疆民族地區情況特殊,人民政府還利用當時庫存白銀,鑄造了最後一批半開銀幣。1950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雲南省分行成立,接管了雲南銀幣鑄造所和雲南省銀行,規定在1950年4月15日前按每半開本票一元兌換人民幣六千元(指第一版人民幣)的比率將前雲南省銀行所發行的半開銀幣本票全部收回,有步驟地以人民幣統一了雲南市場,從而結束了半開銀幣長達半個世紀的流通歷史,揭開了雲南金融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