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大明寶鈔一貫只值幾個銅子
戲說大明寶鈔一貫只值幾個銅子皇上從王振身上搜出贓物銀票,人贓並獲。這時鏡頭給到銀票上,仔細一看那銀票的確是大明寶鈔……而且面額是“壹貫”!
那麼,問題來了,這“壹貫”值多少錢呢?
《太醫明妃傳》是近來熱播的電視劇,但因其與歷史不符之處太多,它在熱播的同時也飽受爭議。在該劇第29集中,皇上的親信太監王振在採購軍需藥品時,中飽私囊,收受藥商巨額銀票的賄賂。皇上後來從王振身上搜出贓物銀票,人贓並獲。這時鏡頭給到銀票上,仔細一看那銀票的確是大明寶鈔……而且面額是 “壹貫”!這“壹貫”值多少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大明寶鈔是何物?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現在,大明寶鈔作為一種經典的中國古代紙幣受到收藏者的青睞,你要是有一張“壹貫”的,那可是挺值錢的。那麼在當時的明朝也是這樣嗎?這得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開始向元代學習推行紙幣。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明朝第一套紙幣正式出籠,它被稱為“大明寶鈔”,每張大約長34厘米、寬20厘米,中間寫着“壹貫”“五百文”等面值,外側是一圈龍紋的花欄,寶鈔背面印着“大明寶鈔,通行天下”八個篆體大字。
大明寶鈔與以前的金屬貨幣是怎樣一種兌換關係呢?朱元璋規定:大明寶鈔壹貫等同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黃金0.25兩,還可以折換米一石(明制,一石相當於120斤)。
發行紙幣應該算是社會進步的標誌,然而,發行紙幣是需要準備金的,通俗地說,就是你發行壹貫的紙幣,國庫里就得有一兩銀子存在那兒,這樣,紙幣 才不會貶值。朱元璋的經濟學常識等於零,發行紙幣的時候,他腦子裡根本沒有“準備金”這個概念。加上政權初創,用錢的地方也多,朱元璋印鈔票簡直上了癮。 洪武時期發行大明寶鈔的24年,平均每年都要發行515萬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明寶鈔更是發行到了1500萬錠。而元代發行的紙幣最初只有 20萬錠,後來雖然有所增加,也大多控制在150萬錠之下。兩相對比,我們可以知道明初的紙幣超發到了什麼程度。
紙幣超發必然帶來貶值,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洪武三十年,一兩白銀可以買四石米,如果用 寶鈔買,卻要十貫。朱元璋死後,大明寶鈔的貶值程度日甚一日。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到明宣宗的時 候,一石米、一匹棉居然要寶鈔五十貫,寶鈔一貫就只值個銅錢5文左右了。到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 者不顧”。到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
《太醫明妃傳》所設背景是土木堡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也就是說王公公身為皇上親信和東廠一把手,全權採購二十萬大軍的藥品物資時,所收受的這 “壹貫”的寶鈔僅僅只值幾個銅子!這王振是貪還是廉呢?編劇,寫“土木堡之變”要用錢時,不要穿越回幾十年前哦,雖然那時大明寶鈔還有價值,但觀眾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