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造型鑒定明清時期玉器
從人物造型鑒定明清時期玉器玉器中的人物造型及圖紋發展到明清是極盛時期。雖然經科學發掘出土的資料不多,但宮廷舊藏和民間傳世品卻蔚為大觀。這個時期人物雕像的製作數量,大大地超過了以往。同時隨着科技的發展,技巧越來越嫻熟,工藝也越來越精細。
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多與當時盛行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會風尚緊密結合。福祿壽三星應運而生,一些玉佛象、玉觀音、玉羅漢也不斷出現,不過更多的還是天真活潑的兒童形象。明代圓雕童子,其身體肥胖,僅穿一花布肚兜,並作曲腿爬伏狀。雙手持一蓮莖,莖上端寬大的花葉則順勢搭在背上,從而使得造型渾然一體,宛如天成。此外童子的頭部刻劃得更為生動,那對稱的雙髻,圓圓的臉形以及小眉、小眼、小嘴、突起的蒜頭鼻和那滿臉稚氣的笑容,不但惹人喜愛,而且還透露出事種天生的福相。這就是作品隱寓的“連生貴子”的美好含義。清代人物作品,繼續沿襲了這種富有吉祥寓意的圖紋和造型藝術。
有人認為,明清時代的工藝美術繁瑣堆砌,格調低下,流於俗氣和匠氣,缺乏較高的美學境界,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治和享受。實際上,對這種所謂的俗氣和匠氣,決不能一概而論。它同樣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美學思想,也可以說是比較直接地表現出了民間工藝中的某些淳樸自然的審美情趣。而且正是由於這種審美意識的參與和影響,這種大膽地將民俗風尚融於玉雕藝術之中的創作手法,才使歷來被統治者推崇壟斷的珍貴玉器,擺脫了傳統的束縛,衝破了舊框框,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並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歡和承認,促進了明清玉器業的發展。甚至就連宮廷玉器的製作也不得不吸收攝取這帶有泥土芳香的氣息,以煥發玉雕藝術的青春活力,從而形成自己真實細膩、俗而艷麗的時代風格。
總之,玉器中的人物造型與圖紋,由於其材料小,不易表現,所以遠不如其他質地的雕塑品那樣渾厚而有氣勢,然而它卻又常以小巧精美而取勝。如果注意積累各種有關資料,認真加以分析比較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各個時期的風俗習尚,同時按照時代順序,排比探尋一下各時期人物造型的特點,找出規律,對我們的鑒定也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