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工藝上鑒定清代玉器真偽
清 乾隆高士牌
清代(這裡指能代表清代玉器製作風格的乾隆工,下同)的雕工是中國古代玉器製造史上最不見特徵的時代,因為玉器製作雕工的多樣化,折射着時代工藝工具的原始與落後,每有一點進改良,都會顯現出與前朝在刀法上的不同,這也是我們利用不同時期的刀法表現來鑒定斷代的原因之一。
清代是一個刀法萬法歸一的集大成時代,尤其是在清中期的作品中,工匠能夠如運用所能見到的各種刀法,同時,又會將比較生硬的雕琢痕迹通過精確的打磨工藝幻化為平滑細膩的光面,用“大雪無痕”來形容,不為過分。所以說,清代的刀法的包容內含最龐雜,同時表現形式又最簡單。
清代玉牌
陰線,這是我們在討論每一時期玉器刀法時必然要涉及的適題,清代的陰線質量直追戰、漢,線條粗細均勾,刀口利落乾淨,走向準確,是古代玉器手工砣制質最好的線條之一。清代陰線與現代新工藝琢制的平直而規範的陰線在直觀上有明品的區別,同樣用一個“直”字形容,清代與現代表現形式的不同在於,清代的線條其實並不是像用尺子拉出的線一樣筆直,但是給人的閱讀感覺是直的,就像中國書法中的章法一樣,雖然一行中每個字的中軸不一定在一條線上,但是整體上不會偏離一條共同的視覺中心線,這就是藝術概念下的“直”。最能體現清代玉器製作水平的,我以為不是雕制紋飾繁複精美的陳設器,而是看起來比較簡單的玉牌子。正是因為玉牌子的表面設計相對簡單,才會凸顯出無可藏拙的工藝實力。
首先是線條,玉牌子的圍框都是直線,而且沒有遮掩,這在線條的琢制中是最難的,線條的優劣一覽無遺。其次是鏟地,清代玉牌子的形式是一面詩一面畫,兩面陽雕。既然陽雕,就要將紋飾線條以外的地子鏟掉。一件精品玉牌子的地子應該具有平滑如鏡的感覺,不能有一絲的波浪紋,即使面積很小的地子也應如此。鏟地的工藝決定了地子的存在質量,清晚期乃至現代的玉牌子,在鏟地的質量上,基本上沒有能複製出清中期的作品出現。
再有就是打磨,清中期的打磨特徵是帶有厚實的油脂感,表面沒有高光,好像高光被罩在硫酸紙里的感覺,在光面上能隱約見到不光滑的橘皮紋,把玩時的手感不是光滑,而是“膩”,這種感覺在光素的表面譬如清代的一種光素的“無飾牌”尤為明顯。這是清中期典型的打磨效果,之後的仿品都難以達到。
清代玉器的製作在任何一個微小的畫面上,都體現出很高的工藝水平,精品幾乎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據前輩講,清代琢玉的工序分工鮮明,每個人都專司其藝,譬如設計出樣、開料、粗雕、細琢、打磨等各個工序都有專人專擅,每個人的工藝優勢都集中地共同展現在一件作品之上,即使一個小把件、小佩件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流水性集體協作的生產模式下產品的各種藝術、工藝指標絕對無可挑剔。
與此同時,又會引發高昂的製作成本的發生,這就是宮廷玉器與一般民間玉器的區別所在,民間玉器即使是精品,也不能混淆於乾隆工的重要原因之一。乾隆時期的玉雕圖案講究繁複多變,各司其職的玉匠憑藉著這種圖案的表現優勢來實施巧奪天工的能事,其中對於雕琢中的細節的處理,是乾隆時期玉匠的獨造本領。
譬如在以前的雕琢中,常見有入刀後收刀的痕迹,有些還有試刀的刀痕,表現在雕件上,就是出現“錯刀”或“毛喳”。這些現象在清中期的乾隆玉器上,玉工處理得十分得當,將“錯刀”、“毛喳”等痕迹用打磨的方式化掉,基本上看不見這種工藝瑕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