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你看到的是熱鬧還是經典
國際博物館日你看到的是熱鬧還是經典本周三的“國際博物館日”,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紛紛舉辦相關活動,成為一次集體宣傳推介博物館文化的絕佳契機。
僅在北京一地,就有97家博物館免費開放,舉辦91項慶祝主題活動。中國美術館再次開放夜場,七大展覽迎接觀眾。不僅有法蘭西院士的外來精品,更以館藏經典陳列廳展的“明月入懷” 招徠觀眾,遴選了明初“院體”“浙派”“吳門畫派”作品,特別是“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名作以及從未展出過的夏昶、吳偉珍品尤其引人注目。
在“國際博物館日”去或沒去博物館也許不是人們生活中最為重要的話題,但通過系列活動和博物館人的集體發力,一定能夠引發人們對博物館更多的關注,這也是近些年來越發明顯的事實。這個節日不是博物館界人的節日,而是一個喚醒人們對整個人類文明關注的節點。所以,對博物館界而言,重要的不是在這一天舉辦了什麼活動、開啟了什麼慶祝,而是要去思考:用什麼來吸引人們走進博物館,怎麼樣讓人們得到更好的觀展體驗。
今天發生的一切,都將是明天的歷史。今天的優秀文化成果,也將會是明天在博物館裡看到的人類文化遺產。5月14日,曾榮獲“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的著名美術家、美術教育家楊之光先生在廣州病逝,享年86歲。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中國畫人物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1995年至1999年間將畢生心血全部作品1000餘件捐贈給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學院。現在,斯人已逝,但斯藝永存,這同樣驗證了博物館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博物館,不是專屬的,而是共生和開放的。文化和藝術不是博物館的全部,卻是博物館存在的根基。它的光芒穿越歷史而來,同樣也在今天汲取着新的能量。
比如,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就以“歷史中的當代”為主題,以期從歷史視野中重新發現當代。在5月16日的巔峰之夜頒獎盛典上,頒發的年度影響力三項大獎中,剛剛故去的黃專主編的《世界3:作為觀念的藝術史》獲得“年度出版物”大獎,胡向前獲得“年度青年藝術家”獎項,劉韡獲得“年度藝術家”獎項。而5月18日啟動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主題為“發生·發聲”。這些今天正在發生的事,發出今天的聲音誠然必要,但能否留存到明天,乃至更加久遠,同樣需要時光加以檢驗。
歷史無法標價,但歷史的遺存在今天卻可以貼上價簽。這種標籤,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今天對歷史的認知、判斷和選擇。剛剛落槌的嘉德春拍“大觀夜場”匯聚了近現代、古代2個板塊共計130餘件拍品,總成交額為11.137億元,成交率為65%。其中近現代場次里,成交價排行前幾的黃賓虹、傅抱石、吳冠中、吳湖帆,再一次證明哪些作品最受歡迎。而在7年前就創造了當時中國書法拍賣的最高紀錄1.08億元的曾鞏《局事帖》,本次起拍價為1.3億元,最終以2.07億元成交,更是明證了市場對稀缺藝術品的渴望。
市場自有其定數,我們不妨看看熱鬧,若想看經典,需要的還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