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是如何影響今天的世界
古董收藏是如何影響今天的世界假如,孔子弟子們編定的《論語》的早期簡冊在秦始皇的令下全部毀滅,那對漢代以後的中國社會意味着什麼?
假如,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挖開魏安厘王墓 的盜墓者毀滅了《竹書紀年》,後來的考古學家要經歷多大的困難才能重建一個看上去合理的商朝傳承系統?
假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的湮滅在民國的亂局中,今天的人如何從文字中想象北宋的都市面貌?
為什麼齊白石和吳冠中的一件作品可以拍賣上億元的高價而他們的多數畫家朋友的作品價格只有幾十萬?
上述被保存、收藏、傳遞的物品——《論語》《竹書紀年》《清明上河圖》長卷、齊白石繪畫構成了我們今天認知的“經典文化”的當然部分,被各種歷史書、博物館給予記載和呈現。何為收藏,哪些品類可以構成收藏品,以及它們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等級體制”和市場交易中的位置高下、價格高低是收藏史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文化收藏”是和士人、文人——熟練掌握知識文字並擁有政治經濟資源的那些人——群體的“群體意識”和“自我意識”的文化建構有關,中國收藏文化的關鍵轉折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文人從政治宣教中逃離出來,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文化審美領域,他們開始給人物、詩歌、書法進行分類比較、點評高下,比如把書法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因素”給予欣賞和收藏,王羲之、王獻之等士人直接參与創作。這些不僅僅是藝術家個性的創作,也成為文人群體共享和傳播的“文化符號”,他們通過書寫文化把這些符號和標準推向更廣闊的地域和人群,從而讓收藏得以有所依憑。
收藏品隨着“文化等級體制”的觀念演變而在不同時代各有側重。
比如繪畫如今在各個博物館、美術館都佔據顯要的位置,但是在古代中國,文字文化長期佔據首 要的位置,圖書典籍的收藏歷史悠久,逐漸從經史擴展到諸子百家各種雜書,書法、碑帖的收藏也與之緊密關聯。書法作為藝術品類是在南北朝以後才逐漸確立,繪畫到唐宋以後才蔚為大宗,到明代以後則成為收藏家最為重視的收藏,這似乎和當時文化風氣和居住形態的改變有關,官僚、文人、商人的中堂、書房紛紛使用繪 畫、書法為裝飾。
和我們的想象相反,古代任何一個收藏家可能都沒有現在一個普通人看到的收藏品數量更多——隨便一個城市的博物館都會展出成千上萬件藏品,而古代的收藏家積累數千件藏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古代的收藏——不論是皇帝、朝廷還是私人的藏品都深藏秘閣,僅有極少數獲得允 許的親友、官員可以觀賞,一般人無從欣賞,觀眾十分有限。甚至超越界限去觀看藏品還是犯罪。
可以說,古代的收藏文化就是許多掌握着政 治、經濟、文化權力的權貴、文人、富豪出於審美享受和彰顯文化品味而進行收集、研究和傳播而形成的。這裡面充滿了戲劇性的觀念衝突和比較、買賣和巧取豪 奪、偽造欺詐乃至兵火相加,而眾多“個人品味”在不斷的爭鬥和匯合又形成了逐漸變化的“主流品味”,並對之後的社會文化造成影響,這很大程度上也塑造了我 們今天的收藏文化。而近代化國家體制形成以後,政府在社會運行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導致收藏所面對的制度、法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大眾教育、大眾傳媒和不 斷擴大的市場體系則讓更多的大眾介入到收藏活動中,也讓今天的一些收藏事件——尤其是那些“天價作品”的新聞——常常引起億萬人的關注。
這就是古董收藏的魅力所在,它和人類的佔有慾、炫耀欲、自我肯定和標榜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有關,又關聯着權力、文化、財富的改變和轉移,投射了個人和群體最深切的自我認知和想象,是社會生活中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