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鑒定收藏需注意這三點
選擇、收藏玉器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對玉質優劣的判斷,而更多的收藏者玩玉器實際僅僅就是玩玉質,這應該說是一種偏見。收藏明、清玉器,尤其是清中期的玉器,玉質是體現收藏價值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好玉一定配好刀”是玉器收藏的規律。
而收藏三代古玉,就很難遇到好玉了,如果過分地講究玉質,那麼在收藏實際操作中,不是與真品失之交臂,就是買仿品打眼。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對玉質判斷的標準。一件好的古代玉器,它的質地標準應該從下面這三個方面着眼: 一是產地
“玉”是一個大的廣義概念,是對所有的具有裝飾價值的石材的一個總稱。其實,真正狹義概念上的“玉”,是專指產自我國新疆和闐地區的“和闐玉”,其餘的冠以“玉”的地方雜玉,都應稱為“類玉”、“玉石”或“美石”。對於玉器的收藏者來說,無不以收藏和聞玉為最高的材料標準,尤其是對於戰國以下的玉器收藏來說,和闐玉質是藏品價位標準形成的重要因素,明、清玉器更是如此。實際上,持有這種以和闐玉為先的標準來收藏三代古玉,就不太切合實際。戰國以前更多的是使用地方雜玉或類玉,很少見到真正和和田玉的作品,所以在選擇三代藏品的玉質時,應該以石性小而具有一定程度的通透性的材質為好。
二是純凈度
儘管三代古玉很少具有和闐玉那樣的質地,在實際收藏中,一件質地不錯的三代玉器,還是要有比較高的純凈度,也就是說質地內含的雜質要少,表面的顏色變化要小,各種瑕庇異色少或不明顯。在戰國及其以前的傳世玉器中,大部分玉質的純凈度較低,內含雜質多而明顯。純凈度偏低是三代古玉材質上的一個客觀事實,尤其對於一般收藏者所能見到的普品來說,低純凈度的玉器幾乎佔百分之兒十以上。這種材質的玉器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
1.對藏品的自身價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畢竟玉器的質地是重要的價值組成部分,在相同精度的紋飾對比下,質地的好與不好會獲得截然不同的社會承認。
2.純凈度的偏低可以被認為是真品的一個旁證。以殷商玉器為例,像和闐玉那樣純凈度高的玉器,只有在殷王室墓中才有可能出土,一般殷商墓出土玉器的純凈度幾乎都不高。如果發現了具有典型殷商風格的高純凈度玉器,結果只有兩個可能:要麼是精品,要麼就是仿品。
三是通透度
“通透”這個詞用在對玉質的形容上,其實並不是一種讚美,真正和闐玉尤其是好料的最佳標準,應該是“半通透”。完全通透的玉材現在比較常見,譬如在一些工藝品商店陳列的岫岩玉雕製品,通透得幾乎與玻璃製品沒有區別,從根本上失去了玉的美感。新石器時期的紅山文化老岫岩玉,在通透的程度上也不完全具備最本質的那種“玉”的朦朧美。而完全不通透的譬如一些地方類玉,以及所能見到的一些石性很大的商周玉器,質地基本上與石沒有太大的區別,除了具有時代造型、雕工、沁色以外,幾乎不能認定是一件玉器。“半通透”的形容其實就是指只有和田玉才能呈現的油脂性半通透特質,起決定作用的是其特殊的氈狀的結構與微晶晶粒的大小。
對於三代非和田玉的古玉來說,收藏者千萬不能指望着經過手盤就可以達到和闐玉那樣的油脂性半通透包紫效果。戰國以前的玉器多是石性很大的類玉,即使將玉件浸泡在油中,結果是油則“油”矣,卻不可能達到“脂”與“半通透”的包漿效果。
想要將玉見很多盤出包紫,必須要滿足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盤件一定是具有油脂性半通透性質的和闐玉,一般的類玉是無論如何也盤不出和闐玉的玉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