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偽紙幣是如何做到的
至元通行寶鈔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而元代是古代發行紙幣最多的朝代。和現代的紙幣一樣,古人也為紙幣的防偽操碎了心。
“說起元代的紙幣,在我們內蒙古地區發現得比較多。”內蒙古收藏家協會會員王蒙先生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額濟納旗就出土了一批元代紙幣。這是我收藏的一張仿至元通行寶鈔,至元寶鈔是元朝紙幣,簡稱至元寶鈔、至元鈔,雖然是仿品,但是也可以作為一種學習參考。”
王蒙介紹,元朝的紙幣為了防偽,鈔紙主要取用桑樹內一層極薄的內皮,在紙幣的背面也有同值的圖形,兩面蓋上三方管理機關的紅印,正背兩面的左上方還蓋有黑色 騎縫印,並在中央明顯的位置上印有“偽造者斬”等警示句。元代對偽造紙幣的刑罰極重,尤其是後期,凡是出現偽鈔案,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鈔者、抄紙者、項 科號者、蒙里安藏印造者、收買顏色物料者,“具是同情偽造,皆合處死”。
明代前期,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有銅錢和寶鈔,政府為了規範貨幣的管理,制定了“錢法”和“鈔法”。清朝也有紙幣。順治八年,清朝因為財政入不敷出,就仿照 明舊制,印發了紙幣“鈔貫”,連續發行了10年才停止。咸豐年間又發行了“大清寶鈔”“戶部官票” ,兩種紙幣都是用白皮紙印刷(樺樹皮做原料),左滿文,右漢文,四周環繞龍紋,一共發行了27年。清朝制鈔主要取用樺樹內一層極薄的內皮,採用一定的工藝 做成。清朝中期,新鈔發於各省布政司要鈐印記,各府、縣也要籤押印證,然後發於錢莊,還在紙幣上印上複雜的圖案,讓作偽者不易臨摹。可以說很多現代錢幣的 防偽方法,清朝時已經出現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