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是如何變成歐洲皇室貴族的用品的
16世紀,中國瓷器很偶然地被帶入英國。因為數量稀少,所以中國瓷器被認為是珍貴而特殊的財物。當時,許多有着高超技藝的英國銀匠被委託為這些瓷器作鍍銀鑲接裝飾。“脫胎換骨”後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贈送貴族的禮物,有些則被用來裝飾華麗的家居。
到了18世紀的法國,瓷器鑲接工藝又有了更極致的發展。這一時期,銅鎏金工藝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裝飾性角色。在王公貴族家庭中,銅鎏金被廣泛應用於鐵制柴架、傢具五金、壁燈、燭台、枝形吊燈中。當然,它也被用在亞洲和歐洲瓷器的架置裝飾中。尤其是洛可可藝術興起後,瓷器的架置裝飾變得更加富麗堂皇,而這種風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藝術是流行於18世紀前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又稱“路易十五式”。它從大自然中吸收養分,運用各種貝殼、莨菪葉飾相纏繞形成渦形紋飾,花卉、流水般的曲線。同時,也受到東方紋樣的影響。洛可可藝術在構圖上強調不對稱,造型的基調常用S形曲線、卷渦、波狀和渾圓體。
18世紀的法國人,對中國瓷器十分推崇,他們也經常邀請金匠為瓷器量身打造銅鎏金的架置裝飾。這種裝飾,一方面可使瓷器變得更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風格也更貼近法國人的審美趣味。
比如這件18世紀法國銅鎏金鑲接中國瓷瓶(圖1),尺寸為38.3厘米×27.6厘米×15.9厘米。中國青瓷中部為一“壽”字。引人注目的是,巴黎的金匠在瓷瓶原始高度上,截去了一部分,然後為它裝飾了帶有卷渦、穿孔手柄以及底座的銅鎏金架置。
另一件16世紀英國倫敦鍍銀鑲接中國瓷盤(圖2)高10.2厘米,直徑36.5厘米。為摩根基金會舊藏。可以看出,經過倫敦銀匠的一雙妙手,鍍銀鑲接的架置讓這件東方瓷盤變得異域風情。無論是贈送貴族的禮物,還是點綴家居的裝飾,它都是獨特的選擇。
而(圖3)的18世紀法國銅鎏金鑲接中國瓷瓶尺,寸為59.4厘米×34.9厘米×31.8厘米,是萊斯特曼夫婦舊藏。銅鎏金架置的製作可謂價格不菲,十分昂貴。像這樣一件瓷器,其擁有者為此付出了一筆不小的數目。18世紀的拍賣目錄顯示,裝飾有銅鎏金架置的器皿經常會出現在貴族收藏中。而且他們認識到,這類器皿的價格恰恰是它們價值的真正體現,因為這種裝飾風格已經走在了時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