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瓷器鑒定方法及要領
越窯瓷器鑒定方法及要領瓷器鑒定是一門新的學科,也是器物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發掘的許多古墓、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不少各窯口的瓷器製品,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的器物,這為我們鑒定越窯瓷器的年代提供了典型的標準器。根據考古發掘中所接觸到的越窯瓷器,在鑒定時必須掌握五大要領,即越瓷的造型、紋飾、釉胎、支燒工藝與款銘。這五個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偏重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鑒定便會有誤差。五個方面聯繫起來看,對一件器物的斷代、產地(窯口)的判斷,其可靠性係數就比較大。
造型與紋飾
造型與紋飾兩者密不可分,是鑒定越窯瓷器的關鍵。抓住了這兩個方面,鑒定的可靠係數已佔大半,再結合釉、胎、支燒工藝和款銘更為精確。當然在某個時期有個別器物例外這種情況也是有的。
我在上文運用了大量的紀年墓、紀年地層、紀年器物的資料,有的資料內容相當豐富,但由於不是紀年墓出土或無相對年代的也就不用了。早期青瓷(109—447),唐代越窯(663—848)中的紀年資料都配有線圖,因此各類的器物從造型、紋樣可以說已經很具體形象。這些紀年器物或相對年代的器物當是我們鑒定中十分關鍵的樣本。典型器物的紋樣中可以看到典型的紀年紋樣和紋樣的器物分類。從紋樣題材上看,它們的分期是:第一期中唐時期,第二期晚唐時期,第三期五代時期,第四期北宋時期。上文對每期都作了詳盡的敘述,現就典型的陶瓷器物再略作剖析。
唐代越窯的造型從總體上看廓線明快,秀雅端巧。碗的六朝的深腹型平底器,逐步演變為敞口(侈口)斜腹。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時,假圈足中挖一小孔俗稱玉壁底,同時開始出現矮圈足的環底、大環底器外,而且出現了端巧美觀的花口,或稱荷花碗。特徵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與缺相對位置壓有突筋。過去有學者稱葵口。總之從底足的變化發展到口沿的變化,使碗的巧美觀,猶似一朵盛開的荷花。
上述這類碗的內壁刻划著各種對稱的紋樣,如荷花、飛蝶、朵花等等。
壺類,從初唐開始,仍沿用了門朝時的盤口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器型由碩大豐滿變為瘦雅秀麗。到了中唐元和朝時壺的盤口消失,為侈口所代替,同時出現了六角形的短嘴和扁帶狀把,底總有的仍保留了平底,爾後也由平底變為矮圈足。這類壺,從那時候起稱它為注子,即後來我們所稱的執壺。執壺的原來的壺全變了一個面貌。
晚唐時期的執壺,造型基本格調不變,但具體的線條變化多姿,使人感覺器形豐富多彩。這時有帶銎流瓜棱壺,筒口雙系圈足大型執壺,喇叭口、瓜棱、圈足的執壺等等。這些執壺的特點:①釉色青翠或青中微微泛黃;②多角形流扁帶狀把;③瓜棱腹與矮圈足;④從廓線清秀、端雅,幾乎以美麗的釉色取勝。在唐代所有執壺(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標準器,這種刻花恰恰與寧波和義路唐代“大中二年”、“壽”字紋碗地層出土的刻花盒、刻花碗、刻花盤的紋樣似出自一人之手。
五代時,執壺兩種類型。一類為斂口、瓜腹、平底,配以長流與雙股圓的把,整個造型似一個倒掛的青瓜,清秀美觀。另一類則為直口,弧腹,長圓嘴,圈足。流、肩上線刻雲氣紋,腹四周均線刻花朵與雙鶴紋等。
北宋時期,執壺的特點腹部出現開光並在開光中刻繪花朵。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出於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飲圖”執壺,不但有相對的年代,而且在執壺腹部四周線刻人物坐飲圖,也就是把書畫上的畫面移植到執壺腹部,這是屬於首創。這種人物坐飲,神仙活動等圖案殘片在上林湖窯場均有出土,是北宋前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為我們鑒定提供了樣品。親宋後期,執壺製作粗糙,特別是筒形頸一肩部連接和圈足的接頭都顯得接處不規整,燒制後往往脫開成為廢品。
盞與托具,晚唐時期製作最精,大中朝生產的盞與托具為美觀。與“大中二年”銘文碗共存的荷花盞,內底刻花卉,釉色青雅;托具則是以卷荷葉狀的托盤,圈足微微外撇。這種造型似一朵盛開的荷花在荷葉上,可算是一件極為精緻的秘色瓷。五代時托具托台與托盤以素麵為多,盞則花口,翻圈足,以青綠釉為多。北宋盞則以花口內線刻連一半紋或四荷連環紋,托具的托台高突,托盤沿上線刻蜂蝶及雲氣紋。和統十三年墓出土的盞托具就是一個典型器。
盤,初唐至北宋早期,造型為淺腹型。初唐以平底素麵為主、青黃釉為多。中唐開始出現矮圈足與玉壁底盤。晚唐時則品種增多,常見的有玉壁底刻花盤,圈足刻花盤,圈足刻花盤,委角圈足盤和花口盤等等。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花中秘色瓷盤是標準器。五代時出現了方形委角迭盤,盤身有鏤孔。北宋時紀年的花口牡丹紋盤、花口雙蝶紋盤、鸚鵡紋盤、龜荷紋盤,丁字款盤等均為越窯鑒定對照之代表作品。
水盂,初中唐時期,多為斂口的平底或假圈足,全屬素麵。晚唐時出現四蹄足水盂,五代時則器形變小,還有小小的四足。北宋時水盂四周開光,內刻牡丹花等。
洗類,初唐時器形大,以素麵為多。中唐時洗的口徑大者達35厘米以上。鎮海小洞嶴出土的大洗,內底印龍紋。上林湖生產的大洗,四周刻荷葉紋,內底劃荷花。晚唐時則釉色青翠,以素麵為多。寧波市和義路出土大洗,口徑大,釉色青翠,是越窯的代表作。北宋時在寧海瓦窯山窯發掘中也出土了外壁刻連花紋的洗。
盒類,晚唐時期越窯生產的品種極為豐富,不但有中小型的成套蓋盒、油盒和印盒,而且主紋樣以刻花為主。五代時出現雲鶴紋迭盒。北宋時尤以粉盒為盛行,紋飾有鳳凰紋、牡丹紋、雙蝶紋、鸚鵡紋、菊花紋等等,製作方法有刻、刻劃結合、模印和印刻結合手法進行美化。
根據紀年材料研究表明,生產於公元977年前後的器物的主要紋樣有:龍紋,雙鳳凰紋,雙鸚鵡紋,摩羯紋,水款鳳凰紋、單鸚鵡紋、雙鶴紋、四荷鳳凰紋,孔雀紋,荷花翠鳥紋,飛雁紋,雙蝶紋,蝶戀花紋,龜荷紋,丁字款龜荷紋,蓮子蓮瓣紋,龍飛鳳舞紋,鳳凰花卉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