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的發展及神秘消失
玉琮的發展及神秘消失
古代玉器寶庫中,有一瑰寶叫玉琮,很受人們的關注和青睞。這不僅由於其形狀奇特,而且關於其用途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並有着各種虛玄的傳說,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玉琮最早出現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以良渚文化最為豐富。其形狀與大小差異較大,但大多是方體圓孔,器體細長,如方柱狀,一般在器體上雕出多節結,節帶上飾有獸面,獸鼻和眉之間雕以纖細雲雷紋,表現出莊嚴肅穆的神秘含義。需要提及的是,還有一類圓體內空類玉琮,按“玉琮”的定義,當屬玉琮。此類琮與方體類琮差別較大,有學者認為這種琮具備“圓體內空、器壁內凹”的特點,應冠以圓體琮,但考古資料報導較少,對其定名問題,意見尚不一致,從實際來看還是存疑。我們注意到甘肅靈台一處西周墓地玉璧和圓體玉琮同時出土,根據“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的記載,祭祀天、地是同時進行的,璧和琮應是同時運用的。因此,這類圓體類琮的祭祀功能應與其他方體類琮相同。 據《古玉圖考》記載,玉琮以黃玉質地為最多,其次是青玉、白玉。考古發現證明,史前文化玉琮工藝技術已相當發達,從紅山到凌家灘、崧澤與良渚,及至大汶口和仰韶文化,聰明的古人以繩子為載體,加上解玉砂和水的砂繩切割工藝在中國玉器的製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個時候的玉琮絕大多數有紋飾,主要是神人面或神獸面,或二者結合。商代玉琮大多經過雕刻,以蟬紋為主。到了周代,玉琮光素者較多,伴隨青銅文化的影響,以淺浮雕捲曲龍形紋飾的玉琮也有發現,但這時玉琮的風格已與史前玉琮截然不同,這可能是玉琮崇拜觀念即用途的一大轉折。戰國時期,人們對史前玉琮造型之特點已不甚清楚,以致於在雕造玉琮時,出現了一些違反傳統的作法。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徵,發源地在江南一帶。河南、陝西等地史前玉琮極罕見,僅在商周墓葬或祭祀坑和窖藏中有出土。至西漢,玉琮崇拜觀念已經完全變化,墓葬中偶有出土,但已是傳世古玉隨葬而已。這時,玉琮已經成了“古董”。因此,考古學上,有人把秦漢以後的玉琮叫贗品,且極為罕見。就此而言,清代以前到秦漢時的玉琮,雖然都是仿古玉,但仍有着重要的收藏價值。 幾千年前,玉琮為什麼如此虛玄神秘?至今是良渚文化乃至商周文化玉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周禮·春官·大宗伯》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則玉琮是祭祀天地的禮器。在史前先民看來,玉琮與天地陰陽有關,因此,對玉琮崇拜至極。玉琮外方內圓,是天圓地方的象徵。地之上下為天,大地是夾在天地之間,玉琮體中心上下穿透的圓孔,當為通天地之通道。又據《周禮·典瑞》:“琮以斂屍”,則玉琮又與葬禮有關。但《周禮》的成書較晚,所以反映的崇拜習俗多在商周。因此,有學者認為良渚文化玉琮可能是財富與權貴禮儀的象徵。商周以後,玉琮可能是神人或神獸或二者結合的具體化和立體化。有如後來的化佛、菩薩形象作為人們膜拜的形象一樣,玉琮成了先民生前崇拜的偶像,其目的是為了驅魔避邪,祈福禳災。死後又以玉琮隨葬或者祭祀,旨在保護死者,防禦妖魔鬼怪的騷擾侵犯。這種崇拜一直延續至西周晚期,後來隨着這種崇拜觀念的消失,玉琮隨即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