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成為收藏家應具備的幾個條件《上》
淺談成為收藏家應具備的幾個條件 近些年來,內地的藝術品市場迅速升溫,形成了收藏熱,於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個話題便是藏寶於民,如何做收藏家。其實“家”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做的,大凡一個行業里頂級的人物才能稱其為家,不到一定層次不能算家,家中沒有幾件鎮家之寶,沒有一定的學識水平,也不能稱之為家。隨着近20年市場的推高,從事收藏或者做收藏家需要很高的素質和條件,或者說社會越發展,文物珍品越難求,價格越昂貴,成為一個收藏家的難度也越大。以筆者所見,什麼樣的條件可以成為收藏家,如何收藏以及如何處理收藏品這幾個問題,與成為一個收藏家最為相關。
一個有道德的人
收賣文物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收藏,確實也反映了一個收藏家的品行高下以及在同行中的威信。傳統的藝術品市場,除了誠信以外,確實也有坑蒙哄騙、巧取豪奪的情況。大凡這樣做的人,終非君子所為,也難以成為合格的收藏家。筆者所見的一位長者,在東南亞收藏界很具名望,眼力和道德俱佳。有一次一市民賣給他一件乾隆官窯瓷器,當時交割未看清,便以數萬元成交,回去細查資料發現是件精品,能值數十萬元,他感到虧了物主,想方設法找到那人,補了他一筆錢,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上海有位藏家,一次路過一家民宅,發現這家糊窗的紙是一本《唐歐陽詢九成宮》的碑帖,版本很珍貴,便出高價收購,並不以這家人的無知而壓低價格。
《彈琴無弦》69x139
許多收藏家盡其一生錢財、時間去尋真覓寶,到了後來,又將這些寶物捐獻給社會,體現了高風亮節。收藏現代藝術品最多的是美國的哲爾曼夫婦,他們把全部藏品捐給美術館,在他們的信念里,真正的收藏家“並不是藝術家作品的所有者,而只是受託於他們的保管人”。德國最大的收藏家要數路德維格,他是德國巧克力大王,從70年代中期開始收藏藝術品,其收藏速度驚人,到90年代中期,歐洲已有六七家美術館歸他所有。他對自己的收藏並不看得很重,一半藏品捐贈或永久借給歐洲的二十餘家美術館。後來又寫信給當時的蘇聯政府,倡議在蘇聯設一座西方現代美術館,由他捐贈50幅當代最著名的藝術家繪畫,價值800萬美元,同時永久借展100件。這位藏家前些年還向中國美術館贈送了一批當代西方作品,填補了中國的收藏空白。
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我們華人中也有傳統,內地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不少來自私人饋贈。如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過雲樓、兩塗軒的捐贈展出,便是兩個典型事例。在香港,有個大收藏家楊永德熱衷於收藏陶枕,計200多個,堪稱收藏一絕,其中有幾個陶瓷枕頭,在世界上極為稀少,前些年楊先生把這組收藏全部捐給廣州越王墓博物館。1978年他在蘇富比拍賣行拍來兩件珍貴陶瓷,一件是明“天順年”款青花簡爐和另一件南明“永樂年制”款褐釉,當他得知中國故宮也沒有這樣的藏品時,立即表示願意捐贈,他說:“既然國家都沒有,我願意獻給國家,這比我個人收藏更有意義。”
還有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傾其所有收入《平復帖》、《游春圖》等國寶級書畫,新中國成立後,發現故宮博物館缺少藏品,就將十幾件頂級藏品捐給故宮,豐富故宮的館藏,讓全國人民共欣賞。
除了捐贈,有的藝術家還以建立私人博物館以及出版畫冊等方式傳播文化藝術知識,讓大家共享其學術成果。這些,都值得後輩的收藏家或者收藏愛好者學習。
一個有經濟實力的人
成為一個收藏家一定要有實力,國內的收藏品較少,價格比較高,特別是到了現代,隨着財富的膨脹,資本和金錢積累的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這使得藝術品、文物以及古董的價格比之於從前上揚了幾十倍、上百倍,比如西方油畫,稍有分量的珍品,都是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一件;比如中國繪畫以及瓷器,價格也是與日俱增。在幾十年前,有幾百萬的美元,可以在歐洲做一個收藏家,有上百萬人民幣,可以在中國大陸做一個收藏家,而今天則不行,在歐美沒有上億美元,在中國沒有上億人民幣,都難成為一個家。其次,市場越來越國際化,拍賣行業的興起,使藝術品交易更透明,一地的藝術珍品,往往吸引各地的收藏家來競爭,稍好一些的藝術品已很難被人“撿漏”(便宜)買去。
20年以前,中國內地明清古畫的價格並不高,那時還沒有拍賣,大都私下交易或者走私交易,幾萬、十幾萬人民幣一張,這些年的拍賣以競價方式尋找最好的價格,賣價已上去幾十倍。如今一副明清書畫,數百萬元也是常見的事。中國頂級收藏品的價格,已由90年代數百萬元到新世紀數千萬元,直抵近年的上億元。《,》所以進入的資金絕對不能小。第三,收藏家以收和藏為主,與投資家不同。近年有些企業投資藝術品,重的是投資,一旦經濟狀況不好,或者所投資的藝術品有獲得空間,就想賣出,這大都是商人行為,與實現文化價值的收藏家不同。真正的收藏家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錢只出不進,藝術品只進不出,即使稍有進出,也是藏品的調整。
這就要求收藏家有強大的業主支撐,有滿足收藏的金錢來源。筆者所知新加坡的Y先生以及香港的L先生,都是成功的實業家,也是熱心的收藏家,他們的實業成績大都回報給了收藏。